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中国经济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中国经济发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2分)分析说明图中A到B、C到D期间发展状况出现的主要政策性因素。(8分)
材料二  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6%。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藩篱,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随着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1978年达到17.9%。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
到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注: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告)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城镇化的特点。(6分)
材料三  “民工”:一个过渡性边缘群体(图)

(3)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流向二、三产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请结合材料二,为缓解图中“民工”困境建言献策。(4分)
答案
(1)态势:曲折发展,1978年后相对稳定。(2分)
A到B因素:错误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分,只答政策,给2分。)
C到D因素: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经济得到较快较稳定发展;②对内改革,农村和城市先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主动对外开放,吸收外资、技术,融入世界。(4分,两点即可,只答政策,给2分。)
(2)特点:①起点低,基础弱;②发展速度由慢到快;③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大;④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或城乡统筹发展)。(6分,三点即可)
(3)①进一步深化户籍、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减少他们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②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分,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总的来看,建国后经济发展呈现出曲折的发展的态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相对平稳。A到B之间经济发展波动大,下滑明显,是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造成的;C到D经济发展相对平稳,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促成的。(2)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起步比较低,但是发展速度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迅速的发展,国家政策的调整也是促成城市化的重要原因。(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程度和速度成正比,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和左倾错误的干扰,城市化进程也比较缓慢;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城市化也得到很大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城市群;进入新世纪,做出了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战略。
举一反三
易中天《中国梦》中说“大同、小康、治世,是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其实,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到民富国强的‘强国梦’,再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梦’,可以说是一种必然。”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中国梦”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有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④加入WTO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面对失业恐慌的种种危害,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治理失业的措施,坚守“堵”源与疏导的原则,尽量避免失业人数的增加,同时运用多种手段促进社会再就业工程的构建,安置社会上失业与无业的闲散人员。南京国民政府凭借政权的力量,在继承传统的救济失业方式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国家治理失业的方法,并诉诸于法理层面,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采用标本兼治的方法,发起了应对失业的社会运动。这种以国家为主导,社会各界纷纷响应的运动,改变了昔日社会民间势力为之奔走呼号、国家则持观望态度的尴尬局面。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协作下,增强了社会吸纳无业或失业人员的能力,为失业群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解决失业问题透视》
材料二 建国初期社会保障的相关法规
时 间
法   规
1950年
政务院颁布带有失业保障性质的《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
1950年
内务部颁布《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
1951年
政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草案)》
1952年
政务院批准发布卫生部制定的《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实施办法》、《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在患病期间待遇暂行办法》
1955年
政务院颁布《关于女工作人员生育假期的通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
1956年
政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女职工保护条例(草案)》
1957年
卫生部制定《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
——《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历史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治理失业的尝试,哪些是值得借鉴的?(4分)
(2)据材料二,评价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工作。(8分)
(3)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可以从“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李***总理曾经在安徽小岗村插队当过知青。下列有关小岗村的说法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村民们在大队集体生产集体吃饭 
②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给解放军送粮食
③村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大踏步建设家园
④一村民在土墙上刷“北上北上,打回东北老家”的标语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④①③②D.④②①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 物价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国际局势等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
1992—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4分)1992—1994年我国物价为什么会大幅上涨?(6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就是苏联率先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我国发展工业化的成功措施及影响。(4分)
材料二 1957—1962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1957
1960
1962
钢产量
535
1866
667
粮食产量
3900
2870
3200
(2)观察材料二中的表格数据,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原因。(6分)
材料三  1992年,***指出:“我们真正干起来是1980年。81、82、83这三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84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他进而号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