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地区的社会发展差异较大,东西部发展又不平衡,这影响着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回答下列问题:(1).举出20世纪20-30年代中期,能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地区的社会发展差异较大,东西部发展又不平衡,这影响着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回答下列问题:(1).举出20世纪20-30年代中期,能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地区的社会发展差异较大,东西部发展又不平衡,这影响着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回答下列问题:
(1).举出20世纪20-30年代中期,能够说明民主革命重心在南方的两个重大事件。综合以上事件,概括分析民主革命重心在南方的原因。
(2).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民主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华北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请概括分析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
(3).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东南沿海为什么会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为缩小东西部差距,我国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
答案

(1)事件:国民大革命、中共在南方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较早,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比较尖锐。②中国近代企业、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集中,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③西方思想传入。④远离中国封建统治中心,反动势力较为薄弱。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2).南方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域,反动势力较强。中共领导的革命力量被“围剿”,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到陕北,革命中心随之转移到北方。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集中力量侵略华北地区。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华北地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3).原因:①经济基础较好,近代工业产生早,商品经济发达。②地理位置优越,濒临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交通方便,便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③东南沿海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海外联系较广。政策:西部大开发。
解析

本题具有综合性较强、时间和空间跨度较大而提问的切口较小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分析、比较和概括等多种思维能力。第一问“举出20世纪20-30年代中期,能够说明民主革命重心在南方的两个重大事件。综合以上事件,概括分析民主革命重心在南方的原因。”回答时要注意审限制性条件如时间和空间。第二问“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民主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华北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请概括分析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回答时应从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中国具体国情,特别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来进行分析和概括。第三问“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东南沿海为什么会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为缩小东西部差距,我国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前者主要从东南沿海具有的优势条件来回答。
举一反三
图片承载着历史,它往往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特征。下列图片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合作社的农民 ②全民炼钢铁 ③走进新时代 ④“东方红”1号
A.①②④③B.①④③②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经济的工业化推动着社会发展,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一是从鸦片战争至1949年的近代工业化(早期工业化阶段),一是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工业化(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化阶段)。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季直(注:张謇1853-1926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1929年)
材料二  
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产值(1920-1936年)
单位  1936年币值:亿元
 
1920年
1936年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
官僚资本
1.84
42.2
2.22
12.0
民族资本
2.51
57.8
16.32
88.0
合计
4.35
100.0
18.54
100.0
 
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的变化(1920-1936年)
单位  1936年币值:亿元
 
1920年
1936年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
中国资本
6.61
44.8
26.09
63.2
外国资本
8.13
55.2
15.16
36.8
合计
14.74
100.0
41.25
100.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人教版)
材料三  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2年,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工业化奠基(准备)阶段;第二阶段,1953-1957年,“一五计划”全面启动工业化进程;第三阶段,1958-1978年,工业发展动荡曲折的过程;第四阶段,1978年至今,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工业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
(1)材料一中胡适说张謇“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具体史实分析张謇成为办民族企业 “开路先锋”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战结束后的1920—1936年,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状况。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结束后十来年,中国民族资本(私营)的发展变迁。
(4)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8年—1978年中国工业发展动荡曲折的过程中,工业建设出现过那些方面的失误?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思想取得哪些突破,从而推动了工业化发展?
(5)通过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49年—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4分)扼要指出上述措施的共同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基本原因。(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世纪30—70年代以来,面对社会的动荡或剧变,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都相继进行了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20世纪3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质是什么?(4分)
(2)正当西方世界在20世纪30年代陷入大危机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却一枝独秀。为此,苏联***斯大林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3)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历史出现了重大转折。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4)通过中、美、苏三国的改革,你得到了哪些认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两年中,我国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前进”的表现是①党的指导思想及时转变 ②科学文化事业出现全新面貌③国民经济得到一定恢复④及时平反了冤假错案   
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