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某一时期的刊物频繁地出现“曙光”“新社会”“进步青年”“救国”“自由”“平民教育”等词汇。这些刊物最有可能出现于[ ]A.维新运动时期B.新文化运动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中国某一时期的刊物频繁地出现“曙光”“新社会”“进步青年”“救国”“自由”“平民教育”等词汇。这些刊物最有可能出现于 |
[ ] |
A.维新运动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改革开放时期 |
答案
B |
举一反三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 ] |
A .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 .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
有人说孔子的作品“从未为中国人内心提供一个对抗世俗权力的价值体系,提供的是一切围绕权力转。儒学如果是宗教的话,便是伪宗教;如果是信仰的话,便是伪信仰;如果是哲学的话,则是官场化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对中国人是有罪的”。这种言论最早可能出现在 |
[ ] |
A.新文化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洋务运动时期 |
“八荣八耻”第三条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运动的思想主张的内涵与其一致的是 |
[ ] |
A.维新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整风运动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 ]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公元702——777年,日本先后6次派使节到唐朝。每次随行的留学生多达四五百人;20世纪初,中国大批青年奔赴日本,“游学之盛……络绎不绝”。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 ] |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本国的政治迫害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先进文化的吸引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