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围绕着《学衡》杂志的一批学者公开反新文化运动,这批学者被称为 “学衡派”,其中主将梅光迪锋芒最露,影响尤大。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
题型:浙江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五四时期,围绕着《学衡》杂志的一批学者公开反新文化运动,这批学者被称为 “学衡派”,其中主将梅光迪锋芒最露,影响尤大。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吾国近年以来,崇拜欧化,智识精神上,已唯欧西之马首是瞻,甘处于被征服地位。……然欧化之真髓,以有文字与国情民性之隔膜,实无能知者。于是作伪者乃易售其术矣。国人又经丧权失地之余,加以改革家之鼓吹,对于本国一切,顿生轻忽厌恶之心,故诋毁吾国固有一切,乃最时髦举动,为弋名徼利之捷径。 |
——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梅光迪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二 (对于介绍和吸收西方文化,梅光迪提出)“所介绍者须其本体有正当之价值”;“当以适用于吾国为断,适用云者,或以其与吾国固有文化之精神,不相背驰,取之足收培养扩大之功……或以其为吾国向所缺乏,可截长之补短也;或以其能救吾国之弊,而为革新改进之助也。” |
——梅光迪《现今西洋人文主义》 |
材料三 我们必须了解拥有通过时间考验的一切真善美的东西,然后才能应付当前和未来的生活。这样一来,历史就成为活的力量。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迭到某种肯定的标准,判断真伪,与辨别基本的与暂时的东西。 |
——梅光迪《我们这一代的任务》 |
(2)提倡新文化运动者多将梅光迪视为复古派,梅光迪是复古派吗?依据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梅光迪和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在对待东西方文化态度上的差异,并据此分析“学衡派”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主要观点:抨击新文化运动盲目推崇欧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2)理解:梅光迪主张保存本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他并不排斥西方文化而是主张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他认为东西方文化中的“真善美”需要通过时问的考验。因此,不能简单地认定他是主张复古,是复古派。 (3)“学衡派”:对待西方文化和固有传统的审慎(或慎重。严谨)。新文化运动者:比较偏激。影响:有利于纠正新文化运动的形式意义偏向(或偏激),促进新文化的建设。 |
举一反三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请运用这三个要素对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分析。 |
(1)“史实”:辛亥革命使中国历史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随之又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请结合相关史实回答这场新文化运动掀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史论”: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论证其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史识”:新文化运动展开的同时,也出现了抨击新文化运动的声音,并在中国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结合对这场论战的了解,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与中国传统专制观念之间的一场严峻的斗争。这场斗争反映了 |
[ ]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天之生人,一视无私,而有富贵贫贱、愚智寿夭、安乐患难、诸夏夷狄之万殊迥剐,惟有因之而已。譬如草木,美种而壮良者,天则繁植之;恶种而微弱 者,天则剪覆之也。……然太平之法、大事之道,固预为灿陈,但生非其时,有志未速耳。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 |
——康有为《中庸注》(1901年) |
材料二 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
材料三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 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教,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圈,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
——陈独秀《敬告青年》 |
请回答: |
(1)材料一反映出康有为设想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说要从“最上之改革着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其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综合上述材料,三位思想家政治主张中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理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什么深远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逢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
[ ] |
A、民族危机的困境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C、文学革命的影响 D、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
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一一《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 |
[ ] |
A、中体西用思想 B、维新思潮 C、新文化运动 D、马克思主义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