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人物编号
| 人物
| 人物速写
| 人物编号
| 人物
| 人物速写
| (1)
|
| 号“饮冰室主人”,曾发表《变法通议》
| (4)
|
|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销烟”
| (2)
|
| 《新青年》的创办者
| (5)
|
|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 (3)
|
|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 (6)
|
| 曾任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三类(每一类2人)。(3分) (2)概述这三个派别人物对于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6分) |
答案
(1)第一类:(3)(4);第二类:(1)(5);第三类:(2)(6)。(3分) (2)许魏二人代表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梁二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陈蔡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主张从思想文化方面变革中国。(6分)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1842年魏源编竣并刊行了《海国图志》。据档案记载,1853年,武英殿修书处奉旨将此书修缮贴锦进呈,但咸丰末有细读,读后有何感受,今人亦无从得知。1851年《海国图志》传往日本,两三年内,日本刊印的各种选本有二十多种。这一现象( )A.成为中国在现代化方面被耽搁二十年的诠释 | B.导致十九后半期中日国势大相径庭的重要原因 | C.激发日本有识之士推动社会变革 | D.是中国重视文化编撰整理和传播的重要成就 |
|
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其《易言公法》一文中说:“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这段言论反映了郑观应:A.主张学习西方 | B.以自我为中心的文明优越感 | C.具有全球意识 | D.主张抵御外国侵略 |
|
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是 ( )A.《四洲志》 | B.《海国图志》 | C.《天演论》 | D.《华事夷言》 |
|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对此以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西用”思想最早是由地主阶级提出的 | B.“西用”以“中体”为前提主要是天下“多为泥古而顽梗之人” | C.“中体西用”的观点受传统的夷夏之辨的影响 | D.由于缺乏依托“西用”最终没有进入中国的大门 |
|
(13分)“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 ——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2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4分) (3)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4分) (4)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