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的代表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的代表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的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人物编号
人物速写
人物编号
人物速写

号“饮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销烟”。

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被指为“卖国贼”。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新青年》的创办者,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领军人物。

创建了“湘军”,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按时间顺序将上述人物分为四类(每一类2人,填数字序号即可。)(8分)
(2)分别概述这四个派别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8分)
(3)上述派别和主张的出现说明了中国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什么?(2分)
答案

(1)一类:③⑤二类: ②⑧ 三类:①⑥ 四类:④⑦(8分)
(2)第一类:林则徐、魏源二人代表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面对外国的侵略,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巩固封建统治。
第二类:曾国藩、李鸿章二人代表的是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科技,引进先进军事科技器物,达到富国自强的目的。
第三类:康有为、梁启超二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改造中国政体,提倡君主立宪制。
第四类:陈独秀、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以“民主”“ 科学”为大旗,主张在思想文化领域变革中国。批判封建制度,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特点: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向西方学习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多,学习的层次也越来越深入。(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解答第(1)问首先根据所学知识认清表格中人物,根据序号依次是梁启超、李鸿章、魏源、陈独秀、林则徐、康有为、李大钊和曾国藩,再依据晚清和民国时期各自派别进行分类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概述思想主张主要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维新派和激进派结合各自的思想特点和主张具体回答即可。阶级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第(3)问概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论述,一是向西发学习性质是反侵略反封建,二是学习经历了有被动到主动学习的过程,第三学习西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习层次逐渐深入,以上观点回答任何一点即可。
举一反三
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省。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人民反抗
B.激烈的阶级斗争削弱了清朝的统治
C.“民变”导致部分立宪派人士转向反清斗争
D.“民变”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 综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大发展都伴随着思想的解放,每一次的思想解放都促进和推动了发展。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变和飞跃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
——李丹凤《1978年解放思想对新世纪继续解放思想的启示》摘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中国“内部改变”的原因。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改变“清代中国”的思想主张各是什么?(6分)
(2)请论证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300字左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进一步冲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保守观点。下列材料可以体现“中体西用”这一进步思想的是(   )
A.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B.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
C.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谭嗣同的《仁学》一书引用的法国大革命时期传诵的名言:“誓***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可见(  )
A.该书作者系“开眼看世界”之人
B.该书思想与维新思想相对立
C.该书发出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最强音
D.该书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