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这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 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
|
答案
D |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近代思想演变的阶段特征的掌握能力。题中关键信息是“甲午战后”,材料大意为学堂或学会在表面上的口号和真正教学的内容上出现不一致。结合19世纪末思想界的特点是维新思想为潮流,所以A、B、C三项的说法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 |
举一反三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 综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大发展都伴随着思想的解放,每一次的思想解放都促进和推动了发展。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变和飞跃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 ——李丹凤《1978年解放思想对新世纪继续解放思想的启示》摘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中国“内部改变”的原因。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改变“清代中国”的思想主张各是什么?(6分) (2)请论证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300字左右。)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进一步冲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保守观点。下列材料可以体现“中体西用”这一进步思想的是( )A.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B.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 | C.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
|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谭嗣同的《仁学》一书引用的法国大革命时期传诵的名言:“誓杀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可见( )A.该书作者系“开眼看世界”之人 | B.该书思想与维新思想相对立 | C.该书发出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最强音 | D.该书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
|
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 )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
|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D.“师夷长技以自强”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