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时务学堂师生问答杨树谷(学生)问:孟子曰:“无罪而***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时务学堂师生问答 杨树谷(学生)问: 孟子曰:“无罪而***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以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之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 (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兴应革,民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婢膝以容悦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委靡不振,国势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1)杨树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问?(4分) (2)梁启超是怎样为学生解惑的?(8分) (3)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议论的真实用意何在?(4分) |
答案
(1)孟子认为君无道,臣可弃之,这与后来儒家所倡导的 “三纲五常”、 “君权神授”等有相悖之处,与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君臣关系有矛盾之处。(4分) (2)首先,正论——援引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名言并指出,“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以说明孟子的言论是符合儒家思想的。(4分) 其次,反论——从秦朝以后君臣关系的变化说明它违背了孟子和儒家的思想。(4分) (3)用意:其一,托孔孟之道为推行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其二,借儒家倡导的君民关系,论证其政治主张——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 |
解析
试题分析:(1)结合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君无道,臣可弃之,这与后来儒家所倡导的 “三纲五常”、 “君权神授”等有相悖之处,与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君臣关系有矛盾之处,这是令杨树谷产生这种疑问的原因。(2)归纳梁启超言论的内容可以得出梁启超的观点及论证:援引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名言并指出,“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这说明孟子的言论是符合儒家思想的;其次,从秦朝以后君臣关系的变化说明它违背了孟子和儒家的思想。(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此举的意图是其一,托孔孟之道为推行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其二,借儒家倡导的君民关系,论证其政治主张——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 点评:康有为、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的主将,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反映了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变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标志着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由器物文明开始深入到制度文明的层面。但是他们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时却给了他披上了传统文化的外衣,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减少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传播的阻力,但也表明其力量的弱小和软弱。 |
举一反三
中国传统思想的变化往往以循环的形式表现出来。士大夫相信五德转移、三统相承;老百姓则称之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古老而又懵懂的循环论,首先是被维新派用两本书打破的,它们是( )A.《海国图志》、《天演论》 | B.《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 | C.《孔子改制考》、《天演论》 | D.《变法通议》、《新青年》 |
|
康有为曾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上述材料反映了A.中西方差距在于武器和工业 | B.中国还需要政治制度的变革 | C.中国急需破除革命思想传播的障碍 | D.中国已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正确途径 |
|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
某些思想家把进化论观点演绎到社会问题上来。下列体现进化论观点的著作是 A B C D |
粱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代学术)实取前此二千余年之学术,倒卷而缫演之。如剥春笋,愈剥而愈近里”。从这观点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清代创立了许多新的思想 | B.清代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学派 | C.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 | D.清代学术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性创新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