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譬诸人然,民族主义者,  自胚胎以至成童所必不可缺少之材料也;由民族主义而变为帝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譬诸人然,民族主义者,  自胚胎以至成童所必不可缺少之材料也;由民族主义而变为帝国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譬诸人然,民族主义者,  自胚胎以至成童所必不可缺少之材料也;由民族主义而变为帝国主义,则成            人以后谋生建业所当事也。……吾尤恐乎他日之所谓政治学者,耳食新说,不           审地位,贸然以十九世纪末之思想为措治之极则,谓欧洲各国既行之而效矣,           而遂欲以政府万能之说,移植于中国,则吾国将永无成国之日矣。知他人以            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            民所当汲汲者也!”“合群云者,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            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此稍学哲理者所能            知也。吾中国谓之为无群乎?彼固庞然四百兆人,经数千年聚族而居者也。”
——《梁启超选集》
材料二 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以相对    于世界其他现代民族国家。他提出了“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这样一           对概念。“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           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           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材料三 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    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            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           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            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            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于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义,而为积极           之行动,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吾决不久必能驾美欧而为世界之冠。”……如果          以1919年为分界线,那么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化,即由五族          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
孙中山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 一、完整的国家。”但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这种民族的共和精神应当抛弃过去华夏民族狭隘的家族、宗法团体与小血缘思想,以国家和大民族精神为重。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     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           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所以,           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来振兴国家,并强化对民族、国家认同性的认           识,是解除亡国灭种之忧的最佳途径,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法宝。
(1)依据材料一、二、三,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异同点。(6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这种“转化”对孙中山以后的政治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从梁启超、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答案
(1)相同的:都主张以民族主义来组建国家;都反对“大汉族主义”观,主张民族平等,各民族统一为中华民族;都提倡以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抵制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3分)
不同点:梁启超以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民族主义;孙中山主张民族间的融合与认同,强调中华民族的认同精神。(4分)
(2)原因: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4分)
影响: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2分)
(3)认识:是想要与时俱进;思想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思想的变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联系材料中梁启超的相关观点“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 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 知他人以   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            民所当汲汲者也!”,联系材料中孙中山的相关观点“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相比较可知,二者都主张用民族主义建国,都反对大汉族主义,都主张用民族主义挽救民族危机;也有不同之处梁启超用进化论解释民族主义,孙中山则更强调共和精神;第(2)问,从材料中“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以1919年为分界线”联系1919年相关的史实可知这一年巴黎和会召开五四运动爆发;联系相关史实可知,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同时提出了三大政策,进行国共合作;第(3)问,问开放行设问,练习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三民主义的内容与评价。内容:(1)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帝联俄);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3)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评价:(1)进步性: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在全国展开。(2)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内容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举一反三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了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D.儒家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维新变法B.提倡国人虚心向两方学习
C.主张世界各国和平相处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该材料表明
A.慈禧太后已对李鸿章产生了怀疑
B.李鸿章承认自己是“康党”成员
C.李鸿章支持维新派改革
D.李鸿章与维新派的变革有相似之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观点中属于近代维新派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是
A.“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B.“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立国之道,尚礼仪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而不在技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