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取自1884年的《点石斋画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妇女打落袋的情景。观察下图,能全面描述画面的选项是   (   )①近代上海多新闻,中西文明汇中城②三寸金莲

下图取自1884年的《点石斋画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妇女打落袋的情景。观察下图,能全面描述画面的选项是   (   )①近代上海多新闻,中西文明汇中城②三寸金莲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图取自1884年的《点石斋画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妇女打落袋的情景。观察下图,能全面描述画面的选项是   (   )

①近代上海多新闻,中西文明汇中城
②三寸金莲爱娱乐,挥杆击球来健身
③明眸皓腕携幼儿,发髻宽袖显身份
④巾帼解放新主张,民主科学风气生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欧洲近代印刷术的传入,中国开始出现了画报,《点石斋画报》最为著名,这一画报内容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事件和社会新闻。从联想知识信息和图片画面信息可选出①②③,再从题干中1884年这一时间定位,可排除④,因为民主科学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主题。
举一反三
某中学一研究小组就“同文馆”的历史进行探讨。他们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了时人日记、回忆录和后人著述等三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
——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材料二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三  “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25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 载《中国礼制风俗漫谈》
(1)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哪种人的态度?当时同文馆的处境如何?结合材料,分析出现这种处境的社会背景。
(3)结合上述材料,为研究小组写一则关于同文馆的简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日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话表明谭嗣同              (    )
A.放弃了变法维新的救国初衷B.脱离群众因而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主张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与辛亥革命中的民主革命思想有哪些差异?(6分)因此二者相比,新文化运动有哪些进步?(6分)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三股思潮在反封建主义方面各有什么不足之处?(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梁启超曾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这主要表现为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B.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维新思想转变为政治实践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戊戌变法在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
B.戊戌变法抨击了封建文化,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C.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宣告维新思想的结束
D.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使人们进一步了解西方政治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