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郭志祥《清末与民国时期的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郭志祥《清末与民国时期的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
——郭志祥《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研究》
材料二 《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l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民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1910年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
——节选自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1)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影响。(9分)
答案

(1)原因:中国原有司法审判制度存在弊端(司法权由行政部门掌管,司法不独立);西方审判制度和观念的传入;司法主权丧失(列强攫取领事裁判权)的刺激。(6分)
(2)内容:成产专门司法行政与审判机构;确立民刑分立原则;确定考试选拔法官制度;取消满洲宗室的司法特权。(6分,任意答三点即可)。
影响:确立了司法审判的独立地位;有利于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动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关键信息:“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主要原因依据两则材料关键信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归纳主要原因。
(2)内容依据“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民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分析归纳即可;影响则从政治民主化角度分析。
举一反三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然则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
材料二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的理由有哪些?(8分)
(2)你怎么理解材料二中“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16年,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C.指出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D.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二 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开动了现代化这辆列车”这句话的含义。(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超越洋务运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能够超越洋务运动的主要原因。(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人之为也”。(自序)揆之于人事,则应顺时而动,有所作为,若“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则日趋于敝”,故在此无事无时不变之世界中,须“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如此,才可“日趋于善”。
——《变法通议》
材料三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按照胡锦涛***所要求的,“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如此,我们就一定能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人民日报: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2012年)
(1)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相同点,(3分)从阶级的角度分别指出两则材料中的言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6分)
(2)联系当前改革的实际,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的认识。(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