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历史伟人有时会对历史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下面三幅图片分别为列宁、罗斯福、***。. 面对20世纪各自国家的社会动荡或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历史伟人有时会对历史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下面三幅图片分别为列宁、罗斯福、***。. 面对20世纪各自国家的社会动荡或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历史伟人有时会对历史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下面三幅图片分别为列宁、罗斯福、***。

面对20世纪各自国家的社会动荡或剧变,这三个伟人在当时各自的国家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改革。请结合史实回答:
(1)这三个伟人在当时各自的国家都进行了那些成功的改革?(3分)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主要特点?结果和影响如何?(9分)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4分)
答案

(1)俄国: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1932年实施新政;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3分)
(2)特点:俄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分)
结局: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3分)
(3)认识:三种经济模式的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改革充分表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面对20世纪各自国家的社会动荡或剧变,这三个伟人在当时各自的国家都进行了成功的改革:列宁在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罗斯福在美国实施新政,***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
(2)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到1928年被斯大林模式取代,体制的僵化造成了苏联解体;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最终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经历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
(3)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出以下认识: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切忌脱离材料。
点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模式是世界现代史上的三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不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格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举一反三
阅读下来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实,罗斯福新政的最大贡献,不是帮助美国经济复苏,而是帮助美国民众度过了大萧条的艰难日子。比如通过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存款者提供保障;通过建立住房拥有者贷款公司,给住房所有者提供保障;通过制定新的劳工关系法,给劳工权益提供保障。           ——《罗斯福新政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应对危机措施的显著特点。结合所学,对其加以简要评价(4分)
材料二: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性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新”有何表现。(2分)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什么积极意义。(3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制定经济政策的启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近现代历史上,各国针对各自经济发展问题都进行了有益的积极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1921年列宁的讲话
材料二   1929-1937年美国失业率变化表
年份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失业率(%)
3.2
8.9
16
24
25.2
22
20.3
17
14.3
 
材料三   美国《时代周刊》1985年9月23日封面。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很清楚地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俄“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得益于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何重要意义?(6分)
(2)  根据材料二,说明美国这一时期失业率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列为该期杂志的封面人物的原因。你又是怎样理解这期杂志封面的标题?(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环节中,与俄国新经济政策实质最为相似是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B.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人民公社化运动D.改革开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 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分)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4分)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工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3分)
材料三 经过1978—2002年25年的发展,工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已民可实现独立发展,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则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自1993年后实施了保护价收购政策,其目标是减少粮食市场的波动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种粮直补和农业税减免等政策从2003年后得到逐步推行。
(4)1978年后中国的工农业建设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5分)
(5) 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发展经济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21年后,苏俄实行粮食税,允许自由贸易,推行按劳取酬,这一系列做法和1934年后斯大林推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实行的政策最大的不同是
A.政策推行的社会背景不同B.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不同
C.政策实行后的结果不同D.政策所涉及的经济体制不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