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其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 B.是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形成的体制 | C.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 | D.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 |
|
答案
D |
解析
材料涉及的是“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造成的原因是由于当时苏联的严酷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实情所决定的,这是主要原因,所以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 |
举一反三
1962年10月25日赫鲁晓夫主持召开中央主席团会议,尽管他提出化解危机的主张让与会者吃惊,但会议还是“一致同意做出妥协”。 10月27日,赫鲁晓夫提出自己对局势发展的新看法,转而强调苏联必须采取强硬态度,中央主席团再次“一致表示同意”。10月28日上午,赫鲁晓夫又召开会议讨论对策,整个会议只有赫鲁晓夫一个人在讲话,其他人都保持沉默。最后,会议确定接受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苏联撤出导弹的妥协建;议。以上现象突出说明了 ( )A.苏联领导层团结和谐 | B.在古巴导弹事件中的苏攻美守 | C.苏联政府决策机制高度集中 | D.赫鲁晓夫破坏了斯大林时期开创的党内民主 |
|
材料一: 这是流行于当时苏联的一则笑话:某家庭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的那家店才有牛奶卖的。”材料二: 下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使用的粮票和布票。两则材料共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高度集中而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一度造成物资短缺 | B.苏联市场管理混乱,不如中国使用票证规范 | C.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缓慢,人们生活必需品匮乏 |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影响了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 |
|
下图为《1913年和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对苏联变化原因的理解,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权的自主性 D.“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劝学篇》 (1)材料一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主张?(1分)他又进行了怎样的实践?(2分) 材料二 世界之政有二种:一日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二日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采一定之政治以治国民谓之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日君主专制政体,二日君主立宪政体,三日民主立宪政体。今日全地球号称强国者十数,除俄罗斯为君主专制政体,美利坚、法兰西为民主立宪政体外,自馀各国则皆君主立宪政体也。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为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故各国宪法,皆首言君主统治之大权及皇位继袭之典例,明君之权限也;次言政府及地方 政治之职分,明官之权限也;次言议会职分及人民自由之事件,明民之权限也……不知君权有限云者,非臣民限之,而宪法限之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梁启超《立宪法议》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8分) 材料三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摘自《苏联的共产主义》 (3)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成效怎样?(6分) 材料四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摘自《邓小平文选》 (4)材料四中,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突出特点?这种观点与材料三有何联系?(3分) (5)请给上述四则材料拟定一个主题。(2分) |
(13分)近代中国经济发生了巨人的变化,城市化进程也逐渐加快。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中,模式也多种多样,各俱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主要出口物历年海关报告表
| 1871—1873年
| 1891—1893年
| 茶叶
| 1022159公担
| 1055064公担
| 蚕丝
| 37529公担
| 59946公担
| 大豆
| 57506公担
| 760522公担
| 棉丝
| 8486公担
| 290417公担
| 一一摘自陈旭簏《近代中旧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光绪十四年(1888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遐迩周知。据皖南茶厘总具详,光绪十一、十二年两年,亏本自三四成至五六成不等,已难支持;十三年亏折尤甚,统计亏银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亦因之交困。” 一一摘门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出现了一种杌齁(Wu hou注:心情焦灼不安)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 一一摘自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1)根据材料一、二、三所揭示的经济现象,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概况。(6分) 材料四: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l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人,从占人口的5.1%上升6.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一一摘自皮明麻《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2)根据材料四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2分) 材料五: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3)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2分) (4)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1分)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1分)美、中两国对各白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1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