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5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产业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5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产业革命精神”主要追求A.实现民主政治 | B.民族独立富强 | C.工业化的实现 | D.发展资本主义 |
|
答案
B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产业革命精神”。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所以在19世纪末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以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所以答案选B。 |
举一反三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的分析比较恰当的是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 D.认同人的理智本能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
|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说:“批评家指责大众媒体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资本主义社会。一个具体的影响就是英语成为全球通信体系的主要语音,这实际上将本国的语音限制在小范围内。”以下对杰里·本特利这段话理解比较恰当的是A.借助于信息技术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显著特点 | B.资本主义国家在文化和语音上始终处于优势 | C.英语已成为全球性语音使其他国家语音消失 | D.更多国家的民族经济文化不再能够独立发展 |
|
(25分)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民生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我们寻找的最好东西,也是完满的目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某中学学生探究小组收集和整理了下表中的内容。请你根据下列表格中的内容回答关于幸福观的有关问题。
| 中国
| 西方
| 古代
|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 近现代
|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 当代
|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作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 年的流行语。
|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 (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3分)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2)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别分析影响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改变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2分)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进入20世纪后不久,发生了孙中山领导的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但它仍没有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痛苦的事实迫使先进分子们深思:中华民族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为了在中国国土上摧毁那些盘根错节的旧社会势力,建立起一个新社会,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和现代化,需要有几个条件:第一,需要有一个能够正确把握航向的革命政党,作为引路人。它要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能够对中国的具体国情作出深刻而符合实际的分析,能够提出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为它的实现而始终不渝地奋斗。第二,需要以这个党为核心,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并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凝聚起一股不可阻挡、足以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第三,这个党应该由一大批有着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密切联系群众的先进分子所组成,能够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坚忍不拔地奋斗。以往的中国不曾有过这样的党。中国要前进,要走出一条新路,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请结合史实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论。(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观点;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观点;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离评论观点;②未引用史实或引用史实不完整;③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
荀子《乐论》曰:“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表现形式),形而不为道(引导),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引导)之。”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人用音乐来表现快乐 | B.人要快乐须懂得乐礼规范 | C.礼乐是道德教育的工具 | D.礼乐制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