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汉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期,“官守学习,皆出

(26分)汉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期,“官守学习,皆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6分)汉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期,“官守学习,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周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到“周室东迁,庠序(地方学校)废坠,春秋二百四十年,诸侯学校之制见于经传者,亦只鲁僖公之立沣宫(古代的国家高等学校),郑子产不毁乡校二事,外此诸国,几未闻其有一二学校。”“天之失宫,学在四夷。”(《吕氏春秋·离谓》)记载邓析著有《竹刑》,他“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褚袴(短裤)。民之献衣褚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论衡·讲瑞》说:“少正卯在鲁(聚徒讲学),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
——据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整理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变化,(2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材料二:张之洞的《劝学篇》、梁启超的《新民说》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相继发表的晚清具有代表性的有关教育的名著。以下(表1、表2)分别是两本书的部分目录及简介列表:
(表1)
 
劝学篇·序
外篇
游学第二
农工商学第九


同心第一(明保国保种保教)
设学第三
兵学第十
教忠第二(陈述本朝德泽深厚)
明纲第三
学制第四
矿学第十一
知类第四(闵神明之胄裔)
广译第五
铁路第十二
宗经第五
阅报第六
会通第十三
正权第六(辩上下定民志斥民权)
变法第七
 
守约第八
变科举第八
 
(表2)
第一节
叙论
第十一节
论进步
第二节
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第十二节
论自尊
第三节
释新民之义
第十三节
论合群
第四节
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其法之所宜
第十四节
论生利分利
第五节
论公德
第十五节
论毅力
第六节
论国家思想
第十六节
论义务思想
第七节
论进取冒险
第十七节
论尚武
第八节
论权利思想
第十八节
论私德
第九节
论自由
第十九节
论民气
第十节
论自治
第二十节
论政治能力
(2)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指出两本著作所反映的基本指导思想,(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梁启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点。(4分)
材料三: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我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目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1989年5月19日***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教育工作会议的意义。(4分)比较材料二,说明材料三中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4分)
答案

(1)变化:官学衰废,私学兴起。(2分)
原因:王权衰落,礼制破坏;井田制解体,土地私有制兴起,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士阶层的崛起;世卿世禄制,贵族子弟失去学习的动力。(任意4点8分)
(2)前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者: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化论(4分)
张之洞站在封建立场强调人才的知识更新,培养既能恪守封建之道又通晓西方文化的实用人才;梁启超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强调人才的整体素质的更新,培养具有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新民”。(4分)
(3)意义: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支援了各条战线的建设事业。(4分)
性质变化:由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教育。
根本任务:培养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一中 “周室东迁,庠序(地方学校)废坠”“天之失宫,学在四夷”“少正卯在鲁(聚徒讲学),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等信息可归纳出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第二小问联系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进行思考,可归纳出主要原因是王权衰落,礼制破坏、井田制解体,土地私有制兴起,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士阶层的崛起、世卿世禄制,贵族子弟失去学习的动力。
(2)第一小问张之洞《劝学篇》的指导思想从材料中内篇“同心第一(明保国保种保教)”“教忠第二(陈述本朝德泽深厚)”和外篇“学制第四”“矿学第十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梁启超的《新民说》的指导思想从材料中“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其法之所宜”“论国家思想”等信息可概括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化论。第二小问目标的不同结合两人的阶级属性来进行分析即可,如张之洞站在封建立场强调人才的知识更新,培养既能恪守封建之道又通晓西方文化的实用人才;梁启超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强调人才的整体素质的更新,培养具有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新民”。
(3)第一小问意义联系所学知识从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等角度进行分析,可归纳出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支援了各条战线的建设事业。第二小问教育的性质从两个时期的社会性质来分析即可;第三小问从三则材料中可以归纳出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举一反三
1962年,刘少奇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把群众路线的内容概括为两点:第一,相信人民群众,……第二,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党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下不符合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五十年代初实行土地改革B.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运动
C.1983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一”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A.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观察漫画,从中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B.大危机下的美国经济摇摇欲坠
C.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影响较大D.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对外贸易的发展B.“大跃进”的推动
C.实施“一五”计划D.纠正“左”倾错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七七’是中国一个承上启下的年头。这一年,我们沉睡了十年的民族醒了,它彰显了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对于中国历史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转折。”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事变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恢复高考制度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