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任命了13位政府***。其中,劳动模范陈永贵和吴桂贤都是从基层被火速选拔成为副总理的,他们在工作上实行“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任命了13位政府***。其中,劳动模范陈永贵和吴桂贤都是从基层被火速选拔成为副总理的,他们在工作上实行“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劳动,三分之一时间到各地调查研究。这说明A.中央政府被全面夺权 | B.人大制度基本不能实行 | C.中央注重走群众路线 | D.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
|
答案
C |
解析
试题分析:中央政府被全面夺权被夺权是1967年一月风暴;人大时隔十年之久又重新召开行使职能,而且选拔从基层劳动模范陈永贵和吴桂贤为副总理,说明中央注重走群众路线。 |
举一反三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承认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并不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美国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由于A.自身实力的削弱 | B.冷战对抗的需要 | C.经济危机的困扰 | 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 |
|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有了公平正义的概念,有了国际交往准则。尤其是二战后建立起的国际秩序,法理上不支持“强者欺负弱者”。由此可知下列观点不当的是A.落后就要挨打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 D.人权高于主权 |
|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池,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元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三 “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11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8分) |
明代心学学者多有通过静坐的方式获得内心体验,以求达到自我与宇宙合一的境界,有人主张“须从静中养出个端倪来”,王阳明龙场悟道通过静坐后“忽大悟”。这一现象反映出A.心学强调主体意识的自觉 | B.静坐是心学致良知的根本途径 | C.心学具有神秘主义的特征 | D.心学突破了理学方法论的藩篱 |
|
1953年,***说:“个体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与大量供应是完全冲突的。”1955年又说:“我们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生产水平,现在还是很低的,而国家对于这些物质的需要却是一年一年的增大,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了A.“一大二公”政策(大:规模大;公:公有化) | B.“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核算政策(三级:公社、大队、小队) | C.“一平二调”政策(平:平均主义;调:劳力和财力无偿调拨) | D.统购统销政策(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