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组别、时期材料结论第一组15、16 世纪他们游到我们的小船上,用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组别、时期材料结论第一组15、16 世纪他们游到我们的小船上,用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时期
材料
结论
第一组15、16 世纪
他们游到我们的小船上,用鹦鹉、棉线团、短矛和其它很多东西交换,我们给他们玻璃、念珠和小铃铛。总之,我们以物换物,两相情愿。
——哥伦布《航海日记》
世界逐渐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第二组
19世纪中期
世界强国英国在1846 年和1849 年先后废除了谷物条例和航海条例,全面实施自由贸易政策,和一些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希腊(1837 年)、土耳(1838 年)、波斯(1836,1857 年)、中国(1840,1842 年)、日本(1858 年)等,其中绝大多数是不平等的贸易协定。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 年第六期
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不平等贸易体系形成
第三组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苏伊士运河于1869 年开通,巴拿马运河于1914 年竣工。铁路网密布全球,洲际铁路开通的有:1869 年美国横贯北美的大铁路与太平洋铁路接轨;1903 年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世界通讯网形成。60 年代,有线电报的使用已经越出国界;70 年代,电话开始使用;1901 年,无线电波飞跃大西洋成功。汽车和飞机已经出现。20 世纪初期,全世界已由200 万辆汽车奔驰在交通运输线上。
——麦克尼尔《世界史》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 分)
(2)本堂课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7 分)
答案

(1)①第一组、第三组。(1分,错一个不给分)
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每组2分,共4分。
如:第一组可增加的材料:达伽马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打破了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或者,新航路开辟后,各地区各民族商业贸易扩大,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第一组也可修改结论:欧美联系加强
第三组可增加的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文化交流与撞击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或者,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广大地区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第三组也可修改结论: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2)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交流和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使各地区商品种类增多,商业贸易扩大,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或者: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分)
19世纪中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分)列强在全球扩张,世界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供应市场和商品倾销市场,资本主义市场初步形成。(2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1分)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广大地区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表格材料并分析归纳的能力,要求较高。本题既要判断,又要修改,学生感觉比较难,容易失分。第一组、第三组。(1分,错一个不给分)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
(2)本题考查学生重新组织整理材料并得出变化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紧扣“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交流和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使各地区商品种类增多,商业贸易扩大,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这个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举一反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李鸿章的评价具有多元化,他即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亦被称为镇压革命人民的刽子手、封建社会的维护者,在外交上是一意主和的卖国贼……
材料一 李鸿章经历简表(部分)
1863年(同治2年)
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奏设外国语言文学学馆于上海,是其创办洋务之始
1871年(同治10年)
七月与曾国藩会奏陈兰彬选聪颖子弟赴美国留学
1872年(同治11年)
六月授武英殿大学士,11月设轮船招商局
1880年(光绪6年)
开始创设海军;设立天津水师学堂
1889年(光绪15年)
致函奕儇,详陈创建铁路本末,并提议兴建芦汉铁路
1894年(光绪20年)
被赏戴了三眼花翎,因为黄海战败,又被拔去了三眼花翎
1895年(光绪21年)
被授予全权大臣赴日议和,签订了《马关条约》
1898年(光绪24年)
分别与德国、俄国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和旅顺、大连租借条约。
1901年(光绪27年)
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同年病逝于北京。
材料二 李鸿章出仕为官时,中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日衰决定了清政府不可能有平等的外交地位,只能是屈侮外交。对此,李鸿章一清二楚,……国力衰竭,非李鸿章一人所能左右,……必要时委屈将就忍小忿而图远谋,力保和局,减少因战争带来的损失,争取自强的时间与空间,这是李鸿章“和戎”的含义和出发点。
——方伟君:《试析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活动》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由于要受到种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即使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却不一定能得到完美的结果;而有人从某种卑劣的目的出发,却不自觉地为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种瓜得豆”,即客观效果与主观动机不一致,有时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所以,我们在评判历史人物一生的重要历史活动时,既要看到其在当时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对后世所发生的影响;又不能完全忽视该历史人物从事这些活动的主观动机。
—— 欧阳跃峰《也谈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理论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论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与奠基人”。(6 分)
(2)根据材料二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就李鸿章“在外交上是一意主和的卖国贼”这一观点阐述你的看法。(9 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黑格尔在比较普罗塔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的“要认识你自己”时说:“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值这还是不能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规定……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这是作为思维的人”。这里,黑格尔强调了苏格拉底认识的进步意义,那就是苏格拉底认识到
A.人成为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B.人是个体的感性的人
C.人的感知成了一切真理的标准D.人的地位与作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4年2月19日,***会见连战时强调,“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至于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这充分说明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A.和平、平等、民主协商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D.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状况。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②④①③B.②③④①C.②④③①D.③②④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