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崇尚红色而忌讳白色,但是晚清民初以后“通都大邑之女子,无不穿一套缟素(白色)衣裳矣。”这种变化主要受A.经济水平的影响B.民族危亡的影响C.民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崇尚红色而忌讳白色,但是晚清民初以后“通都大邑之女子,无不穿一套缟素(白色)衣裳矣。”这种变化主要受A.经济水平的影响 | B.民族危亡的影响 | C.民族工业的影响 | D.西洋风尚的影响 |
|
答案
D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主要阐述了在晚清民初以后,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的女子都穿白色的衣服,联系晚清民初以后的时代背景可知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以后,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材料就是其变化之一,故选D。 |
举一反三
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日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A.中国提出“一边倒”外交战略 | B.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中国缓和了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 D.中国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 |
|
下面是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统计表。它突出反映了
类别
| 政府
| 党派
| 团体
| 驻区机关
| 工人
| 文教卫生
| 私营工商业
| 少数民族
| 宗教
| 街道居民
| 人数
| 9
| 6
| 4
| 8
| 53
| 24
| 13
| 13
| 4
| 42
| 比例
| 5.11%
| 3.41%
| 2.29%
| 4.55%
| 30.11%
| 13.64%
| 7.39%
| 7.39%
| 2.27%
| 23.86%
| A.第一届人大代表来源高度集中 B.文化落后的农民阶级无法担任代表 C.国家政权中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D.人大代表选举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
(25分)历史学家黄仁宇主张把历史演变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社会,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在西方那种多元社会里,各种社会力量都通过法制以获得平衡。而在古代中国,儒家开创的伦理道德传统,使中国文明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为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 材料三 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促使东西方“这一思想繁荣时代”到来的因素。(12分) (2)依据材料二,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8分)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关于西方文明“文化接力”观点的?说明理由。(5分) |
下图为世界财富“500强”跨国公司的变化,其信息反映的实质是
国家/年份
| 1989
| 1991
| 1993
| 1995
| 1997
| 美国
| 167
| 157
| 159
| 153
| 175
| 欧盟
| 128
| 134
| 126
| 148
| 155
| 日本
| 111
| 119
| 135
| 141
| 112
| 中国
| 0
| 0
| 0
| 2
| 4
| 其他
| 47
| 48
| 41
| 14
| 10
| A.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B.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C.美国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D.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面临严重威胁 |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0年7月,在华盛顿大学的中美学术合作会议上,他(胡适)以“中国传统与未来”(Chinese Tradition and the Future)为题所作的公开演说中,最后一次试图将文艺复兴的概念,系统地应用到中国史上。他对五四之前的中国历史,总计区分出三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是第8与第9世纪中国文学的文艺复兴,那时白话开始出现在禅僧的诗与语录中。第二次文艺复兴出现在哲学。这里,他主要是指第11与第12世纪新儒学的崛起。第三次文艺复兴是第17与第18世纪的“学术复兴”,那时人文学者开始使用“科学方法”大规模研究古籍与史籍。 ——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材料二:《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1918年一群北京大学学生,为他们新发行的月刊型杂志所取的名称。他们是在我国旧有传统文化中,受过良好熏陶的成熟学生;他们在当时几位教授所领导的新运动里,立即察觉到它与欧洲丈艺复兴有显著的类似性。下面几个特征特别使他们回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首先,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运动,发起以人民日用语书写的新文学,取代旧式的古典文学。其次,它是有意识地反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与制度的运动,也是有意识地将男女个人,从传统势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理性对抗传统、自由对抗权威,以及颂扬生命和人的价值以对抗压迫的一种运动。最后,说来也奇怪,倡导这一运动的人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但试图用现代史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来重整这一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运动。 ——胡适《中国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所指的中国古代第二次“文艺复兴”运动“新儒学”指的是什么?列举其主要代表人物并说明“新儒学”出现的原因。(12分) (2)材料二中的“新运动”指的是什么?比较该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似性出现的原因。(1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