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作品问世时,正值中国的A.文革后期民众逐步觉醒B.拨乱反正成为时代呼声C.徘徊前进寻找新的方向D.对外开放正向内地深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该作品问世时,正值中国的
A.文革后期民众逐步觉醒 | B.拨乱反正成为时代呼声 | C.徘徊前进寻找新的方向 | D.对外开放正向内地深入 |
|
答案
B |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时间是“1979年”。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B项符合史实;文革结束是在1976年,此后中国又经过了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1980年,A、C、D均与材料时间不符。 |
举一反三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粮食与农业总产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1%。发展中国家粮食与农业产量平均年增长率有所提高,由70年代的年均增长3%增加到3.3%。中国的增长率为4.4%。造成中国粮食增长率提高的原因有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②“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 ③“人民公社”体制的打破 ④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
近代的上海“无论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及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倡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该段材料表明 ①打破服饰的等级规定 ②出现商业化平等化的特征 ③趋新求异的奢华风尚 ④民国法令推行服饰民众化 |
(28分)教育可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材料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6分) 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小学堂科目设置
科目 时间、文献
| 国学
| 社会科学
| 自然科学
| 体育 艺术
| 劳动技术
|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
| 修身 读经 讲经
| 国文、历史、法制及理财、外国语
| 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化学
| 图画 体操
|
|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
| 修身
| 国文、外国语、历史、法制经济
| 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
| 图画、唱歌、体操
| 男子加农业、女子加家事、园艺缝纫
| (2)你认为与明清相比清末和民国初年学校教学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结合所学,分别指出这种变化的原因(8分)。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1600—1800年的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700年以后。在17世纪以前,学校还是各种年龄的人合在一起学习的地方;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 (3)结合材料,指出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1600~1800年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的原因。 (10分) |
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种思想 ①使天文学受到统治者重视 ②在理论上有助于仁政推行 ③属于没有价值的封建迷信 ④指出要实行政治的大一统 |
下表反映的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据此可推断
年代
| 农业税收入
| 工商杂税收入
| 其他收入
| 总收入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1849
| 3281万两
| 77%
| 969万两
| 23%
|
|
| 4250万两
| 100%
| 1885
| 3071万两
| 40%
| 3923万两
| 51%
| 714万两
| 9%
| 7708万两
| 100%
| A.农业生产急剧萎缩 B.民族工业处于短暂春天 C.工商经济得到发展 D.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