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分)教育可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

(28分)教育可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8分)教育可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材料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6分)
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小学堂科目设置
科目
时间、文献
国学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体育
艺术
劳动技术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
修身
读经
讲经
国文、历史、法制及理财、外国语
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化学
图画
体操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
修身
国文、外国语、历史、法制经济
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
图画、唱歌、体操
男子加农业、女子加家事、园艺缝纫
(2)你认为与明清相比清末和民国初年学校教学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结合所学,分别指出这种变化的原因(8分)。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1600—1800年的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700年以后。在17世纪以前,学校还是各种年龄的人合在一起学习的地方;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
(3)结合材料,指出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1600~1800年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的原因。 (10分)
答案

(1)特点:国家设立专门教育机构(2分);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2分);注重考试,建立专门制度(2分)。
(2)变化:明清以儒家经典为主,清末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2分);民国初年取消读经讲经,加强劳动技术教育(2分)。
原因:清末:西方文化和科技在中国的不断传播(2分);清末推行“新政”,以图挽救统治危机(2分)。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南京临时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颁布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推动社会进步(2分)。
(3)特点:教会起了推动作用;立法保障;出现了专业化学校;社会重视。(4分)
原因:政治上,打破教会和贵族垄断,新兴资产阶级成长(2分)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2分)
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弘扬人权、理性思想(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问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体现了汉代教育的特点有:“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
(2)从“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小学堂科目设置”可以看出,清末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民国初年取消读经讲经,增加了劳动技术教育。联系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时代背景,从政治、文化两个方面分析教育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基督教学校”“法律强制规定”“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概括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第二小问联系1600~1800年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主要史实分析西方教育发展的原因。
举一反三
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种思想
①使天文学受到统治者重视           ②在理论上有助于仁政推行
③属于没有价值的封建迷信           ④指出要实行政治的大一统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的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据此可推断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万两
77%
969万两
23%
 
 
4250万两
100%
1885
3071万两
40%
3923万两
51%
714万两
9%
7708万两
100%
A.农业生产急剧萎缩                 B.民族工业处于短暂春天
C.工商经济得到发展                D.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西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民国初年流行起来。这表明西服的流行是因为
A.生活方式的变化B.自由思想的传入
C.西方文化的入侵D.政治人物的倡导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同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是
A.和平建国,民主联合B.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C.有法可依,有法必依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以钢为纲,把树砍光”,这是对20世纪50年代某项经济建设活动的诙谐描述。其主要影响是
①自然环境遭受破坏                 ②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③民众生活水平下降                 ④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