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说:“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思维的人。”黑格尔这里所指的苏格拉底的观点是A.“人生而平等”B.“认识你自己”C.“知识即美德”D.

黑格尔说:“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思维的人。”黑格尔这里所指的苏格拉底的观点是A.“人生而平等”B.“认识你自己”C.“知识即美德”D.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黑格尔说:“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思维的人。”黑格尔这里所指的苏格拉底的观点是
A.“人生而平等”B.“认识你自己”
C.“知识即美德”D.“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苏格拉底的观点的理解。题中的关键信息是“作为思维的人”,强调理性思想。 苏格拉底的代表观点,选择B项。
举一反三
2011年9月18日,农业部委派的专家组现场组织指导对“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南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的收割、验收工作,此批次的超级杂交稻承担着冲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难关的重任。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在过渡时期就取得重大突破
B.中国水稻亩产900公斤难关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就已经攻克
C.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D.世界性饥饿问题因杂交水稻技术得到解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却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腐,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剖,然声教所暨,皆逮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三 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5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其民族政策的进步性。(3分)
(3)综上材料,我们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帝王?(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下列内容属于这次会议决议的是
A.“立即、无条件的承认完全独立权利”
B.“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D.“超级大国之间的恐怖均势并未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下表是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有关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
 
修身
读经
讲经
中国
文学
外国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图画
体操
一年级
1
9
4
8
3
2
4
2
1
2
二年级
1
9
4
8
2
3
4
2
1
2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一一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材料三 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新式学堂的特点,分析为何“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8分)
(3)据材料三,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迁?(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