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即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和学术问题“百家争鸣”,目的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由此分析可得出A、B、C选项提法都限制了文化艺术领域里的自由发展。故正确答案为D。
举一反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是:①“两弹一星” ②青藏铁路 ③大庆油田  ④三峡水利工程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村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2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2分)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胡适对于社会变化与思想状况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是  
A.正确B.错误C.片面D.表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天之变,日月薄蚀。四十二月日一食。五(十)六月月亦一食。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阐释了佛教的“生死轮回”B.宣传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C.批驳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D.与“天人感应”说针锋相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世纪70年代的一位美国总统表示:“如果我有生之年有什么事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请问驱使他来中国的主要动力是(    )
A.对中国博大文化的敬仰B.急于打开中国市场
C.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D.美国民众的呼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