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村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

(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村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村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2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2分)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4分)
答案

(1)变化: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主导。(或者:私有制成份比例逐渐减少,资本主义成份消失,公有制比例逐渐增多并占主导地位)。(2分)
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分)
(2)原因:人民公社体制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革”破坏了社会经济。(2)
关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2分)
说明: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对材料的准确解读。第一小问,可以结合材料一中的数据可以归纳出到1956年,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超过90%,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第二小问,可以联系1952—1956的史实,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第(2)问,考查理解分析材料,材料二主要突出了当时凤阳的贫穷,结合“20世纪60、70年代”的历史背景可知原因与人民公社体制与“文革”对经济的破坏有关。第二小问,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背景分析归纳,联系已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说明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举一反三
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胡适对于社会变化与思想状况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是  
A.正确B.错误C.片面D.表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天之变,日月薄蚀。四十二月日一食。五(十)六月月亦一食。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阐释了佛教的“生死轮回”B.宣传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C.批驳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D.与“天人感应”说针锋相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世纪70年代的一位美国总统表示:“如果我有生之年有什么事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请问驱使他来中国的主要动力是(    )
A.对中国博大文化的敬仰B.急于打开中国市场
C.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D.美国民众的呼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史料研习、理论指导、问题研讨和社会调查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史料研习: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它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请完成:(答案直接从文中的语句中摘录)( 3分  )
(1)文中属于原始史料的内容是什么?
(2)文中属于史料解释的内容是什么?
(3)文中属于历史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二)理论指导:
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是如何开创人民民主政治新局面的?(6分)
(三)问题研讨:
“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看法。(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货币种类繁多,铜币贬值,地方钞券滥发无度。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统一币制,确立银本位,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并规定其他发行银行原有流通市面的钞票,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凡手中持有的银币或生银应到指定银行兑换;确立法币外汇本位制,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到1936年底,法币的国币地位得以确立。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