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变化,(4分)并分析发生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变化,(4分)并分析发生每次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二 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我国经济总量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简表
材料四 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2)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3)我国全面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任重道远,试说明理由.(4分) |
答案
(1)变化:1952—1956 年: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 开始形成;(2分)1978—2006 年: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原因:1952—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1分)1978—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1分) (2)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总量明显增加,世界地位日益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含量不断提升。(每点1分,共4分) (3)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偏低;低端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单位GDP耗能偏高;经济管理体制有待优化;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劳动力资源优势弱化;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科技发展水平不高。(4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4点即得满分。) |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变化及原因的理解。解题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两个时间段:1952—1956 年、1978—2006 年,二是所有制变化,结合所学史实分析具体原因,第一次主要是三大改造的结果,第二次主要是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第(2)问,解题关键是结合所学对图片反映的解读,图二主要反映了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图三主要供经济总量增加、国际贸易往来频繁,图四体现单位GDP耗能降低,说明经济管理水平和技术不断提高;第(3)问,具体考查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前两问,由我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出发归纳,比如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单位GDP耗能相对较高等方面回答即可。 |
举一反三
(22分)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具体表现为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 (1)从17世纪至19世纪,欧洲历史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试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史实加以说明。(12分) (2)完成中国近代化历程简表(4分)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化揭开新篇章。试从政治、经济方面概述其表现。(6分) |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今以后,任凭他那一种异族,野蛮咧,文明咧,日本咧,欧美咧,独占咧,共管咧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乎做不到了。任凭甚么人,尧舜咧,桀纣咧,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咧,王莽、朱温、袁世凯咧,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回革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和那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性质完全不同。 ——摘自粱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1)辛亥革命是否属于“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2分)试说明理由o(4分) (2)材料中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不会退回,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4分) |
孟子认为:“人不足以适也,政不足与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此语不能体现( )A.以民为本的思想 | B.“正君心”的重要性 | C.君主比民众更重要 | D.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正君心” | 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原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 )A.清末“新政”时期 | B.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 D.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
| 《历史知识理论》一书的序言指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指出了历史的过去性特点 | B.历史研究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 C.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 D.强调了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