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化的进步不断激发人类创造出新的文明成就,思想家们的智慧让人们千百年来享用不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思想文化的进步不断激发人类创造出新的文明成就,思想家们的智慧让人们千百年来享用不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思想文化的进步不断激发人类创造出新的文明成就,思想家们的智慧让人们千百年来享用不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
(1)材料一中,孔子主要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孔子这一思想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指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2)材料二的提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意义?对儒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采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3)材料三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思想主张作简要评价。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答案
(1)对鬼神的态度、如何做人的问题。(或答“智”和“仁”的问题)孔子不迷信鬼神,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有利于个人良好品德的养成,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
(2)适应当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的需要。儒学成为正统。
(3)主张:批判君主专制,限制君权。评价:这一主张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强烈冲击,并给后世以深刻启迪。
(4)地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
作用:儒家思想对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安定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儒家思想日益僵化保守,禁铟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对孔子对待鬼神观及“仁”的观点的理解。第一问可以直接概括:对鬼神的态度、如何做人的问题。第二问可以从孔子的人生态度:重人世,轻鬼神;对于今天道德建设的指导意义。第(2)问考查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义及对儒学的影响的理解。第一小问结合政治统治分析;第二小问对儒学产生的影响是使儒学上升为统治地位。第(3)问考查对明末清初民主思想家政治主张的理解。第一问根据“用“天下之法”约束帝王的“人治””的提示应该理解为主张批判君主专制,限制君权。第二问评价可以从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强烈冲击,深刻启迪后世。第(4)问考查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的理解。地位是从西汉汉武帝以后成为主流地位。第二问作用可以从积极的一面政治:缓和社会矛盾;社会秩序:和谐社会;局限性可以从社会发展潮流:思想日益僵化保守,禁铟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加以概括。
举一反三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消费资料的工业产值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的比重逐年下降
B.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民族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工业布局不合理
D.在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观察《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最佳结论是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棉纺物(亿米)
38.3
50.5
32
谷物(万吨)
16392
19505
19
A.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相对缓慢        
B.B.农业生产发展滞后,忽视轻工业
C.片面强调重工业,以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
D.全面发展,重视分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引文的出处应
A.《道德经》B.《论语》C.《韩非子》D.《春秋繁露》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对某位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康节、橫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释、道,而且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尤其沿袭伊川的最多。”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康有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期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作为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滨海小城,上海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即在世界上引发了淘金热潮……。1881年《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后来出版的《上海指南》用三个排比句来形容上海形象:上海,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东方的巴黎;上海,西方的纽约。
材料三:近代上海的崛起,不仅改变江南固有的城市格局,而且加速了上海与江南腹地的互动,并以一种新的经济力量,重构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20世纪初期,就已有人把这种互动中的重构,不无夸张地称为“普遍的‘上海化’”。以前是上海“城中慕苏、扬余风”,现在轮到苏、杭来沐浴“海上洋气”了;以前富庶莫过苏杭,现在是“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苏智良《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明清时期上海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呈现怎样的特色?(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近代上海所形成的新的“经济力量”和“人文秩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3)基于上述材料,怎样看待近代上海地位的变迁?(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