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近现代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光明日报》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

(14分)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近现代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光明日报》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4分)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近现代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光明日报》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全球文明史》(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
19世纪末,一位参观美国白宫的日本游客在自己极为满意的一首诗中表达了这种民族情绪:“我们使蛮夷痛苦地仰望,我们伟大日本东方帝国的荣耀。”
《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吴楚克著)
无产阶级革命是在抛弃了民族偏见提升到阶级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革命,这在人类革命史和国家史上是从来没有的。……但是矛盾的转化绝不意味着矛盾的消失。(苏联的)问题就出在一些人简单地用社会主义革命代替了民族解放运动,用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了民族自身的发展。
(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和日本游客各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经济原因及影响。(10分)
(2)据材料概括苏联历史发展中潜在的问题,(2分)它产生了什么危害?(2分)
答案
(1)梁启超:忧国、救国;日本游客:骄傲、自大(自豪)。(4分)
原因:
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3分)
日本:明治维新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强国。(3分)
影响:
中国: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2分)
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蔓延,走上侵略扩张道路。(2分)
(2)问题: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忽视了各民族自身的发展。(4分)
危害:出现民族不满,进而导致民族分离运动。(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关于中、日、苏三国的文学作品为切入点,考查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民族主义的影响。第(1)问“民族情绪”从梁启超的言论和日本游客诗歌的语气中获取信息归纳;“原因”即中日两国当时的历史背景,注意是“经济”原因,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即中日两国不同的经济、思想状况产生的政治影响,对中国而言,主题是“救亡”;对日本而言,主题是“扩张”。第(2)问的“问题”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是“简单地用社会主义革命代替了民族解放运动”,即忽视了民族问题;“危害”从著作名称即可得出。
点评: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是在近代随着列强对华的侵略的不断加深而出现的。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亡国灭种危机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各个阶层掀起了救亡的运动;因此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和民族救亡结合在一起的;日本的民族主义是民族自大,是和侵略扩张结合在一起的;苏联的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混淆了,忽视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使得苏联的民族问题越来越严重。
举一反三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据此回答题。
小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中国历史上一场
A.政治运动B.启蒙运动C.思想文化运动D.思想解放运动
小题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小题3:下列不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B.墨子C.孔子D.荀子
小题4:孟子被称为“亚圣”,最主要的原因是他
A.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B.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C.把孔子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D.十分崇拜孔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
小题5: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到和谐
小题6:全世界75位诺贝尔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回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应包括
A.“克已复礼”B.“民贵君轻”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D.“以德服人”
小题7: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小题8:下列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孔子的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B.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占绝对统治地位
C.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是孔子的思想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而形成的
D.孔子的思想,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
小题9: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据此回答题
小题1:董仲舒受到下列哪位皇帝的重用
A.汉文帝B.汉高祖C.汉景帝D.汉武帝
小题2: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
①有利于加强君权
②包含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③使儒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④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小题3: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准备到长安投考太学,他做考试准备时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A.《诗经》B.《春秋》C.《韩非子》D.《礼记》
小题4: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兴办①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②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③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④教育逐渐为儒家垄断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小题5: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小题6:关于“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但是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有了新的发展。据此回答题
小题1: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官方哲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小题2: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                                     
A.《诗经》《礼记》《论语》《大学》B.《春秋》《易经》《孟子》《中庸》
C.《论语》《孟子》《中庸》《大学》D.《大学》《中庸》《易经》《周书》
小题3: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气关系论主要吸收了谁的思想?
A.张载 B.二程C.周敦颐 D.李翱
小题4: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
主要是指
A.天体远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
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
小题5:明代王守仁研究心学理论得出的结论有
①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②人人都有“良知”,“满街都是圣人”
③学以致胜的关键是“致良知”
④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小题6:王阳明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根本意图是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克服“私欲”,恢复心体无善无恶的本来面目
D.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小题7: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D.内心反省,心致良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材料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材料四:“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请回答:
(1) 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是哪些派别思想家的言论,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请按顺序列出。(8分)
(2) 法家学派在战国末期发挥了什么作用,? (2分)
(3) 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原因何在? (2分)
(4)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 “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
材料二: “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明鉴》
材料三: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荀子》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
材料四: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
材料五:(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唐太宗)“……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怨,民怨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
材料六: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为原则的“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文化发展历程》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哪一理念?(2分)
(2)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4分)
(3)材料六的观点与前面的材料有何不同?(2分)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