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据此回答题小题1:董仲舒受到下列哪位皇帝的重用A.汉文帝B.汉高祖C.汉景帝D.汉武帝小题2:董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据此回答题 小题1:董仲舒受到下列哪位皇帝的重用小题2: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 ①有利于加强君权 ②包含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③使儒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④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小题3: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准备到长安投考太学,他做考试准备时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A.《诗经》 | B.《春秋》 | C.《韩非子》 | D.《礼记》 | 小题4: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兴办①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②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③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④教育逐渐为儒家垄断 小题5: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 小题6:关于“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
|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C 小题6:A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董仲舒其人: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点评: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小题2: 试题分析: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不能说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因此排除④。 点评: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起来,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由先秦儒学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小题3: 试题分析: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C不属于儒家经典,而是战国时期法家韩非子的著作,因此C符合题意。 点评:汉武帝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小题4: 试题分析:汉武帝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点评:中国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师徒相传,而真正由国家开办教育始于汉武帝。所以汉武帝在推动封建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小题5: 试题分析:“竹帛烟销”指秦始皇焚书坑儒;“山东乱”指秦末农民起义;“刘项”指刘邦和项羽,两人都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崛起的首领人物,俩人都识字不多。 点评:全诗大意是:秦始皇把诗书焚烧后,他的帝王事业也就完了,拱卫首都的河山虽然险固,也毫无作用。烧书的火坑还未冷下来,原来六国的地方已经大乱了。秦始皇本想用愚民政策制止老百姓造反,但是造反的刘邦和项羽却是不爱读书的人啊!“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两句诗常用来讽刺那些违反事物发展规律、一意孤行的人,到头来事与愿违,往往受到应得的惩罚。 小题6: 试题分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始皇焚书坑儒虽然手段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点评:思想学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
举一反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但是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有了新的发展。据此回答题 小题1: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官方哲学小题2: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 A.《诗经》《礼记》《论语》《大学》 | B.《春秋》《易经》《孟子》《中庸》 | C.《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 D.《大学》《中庸》《易经》《周书》 | 小题3: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气关系论主要吸收了谁的思想?小题4: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 主要是指A.天体远行法则 | B.社会发展规律 | 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D.“天人感应”理论 | 小题5:明代王守仁研究心学理论得出的结论有 ①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②人人都有“良知”,“满街都是圣人” ③学以致胜的关键是“致良知” ④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小题6:王阳明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根本意图是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 C.克服“私欲”,恢复心体无善无恶的本来面目 | D.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 小题7: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 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也 |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 D.内心反省,心致良知 |
|
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材料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材料四:“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请回答: (1) 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是哪些派别思想家的言论,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请按顺序列出。(8分) (2) 法家学派在战国末期发挥了什么作用,? (2分) (3) 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原因何在? (2分) (4)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 “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 材料二: “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明鉴》 材料三: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荀子》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 材料四: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 材料五:(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唐太宗)“……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怨,民怨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 材料六: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为原则的“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文化发展历程》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哪一理念?(2分) (2)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4分) (3)材料六的观点与前面的材料有何不同?(2分)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4分) |
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二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凡一物之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回答: (1)材料一的“理”和“气”各指什么?他认为二者的关系是什么?(6分) (2)材料一、二在思想上有何相同点?(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又有何不同?(4分) (4)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哲学观分别体现了什么世界观?(4分) (5)程朱理学有没有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看法?(4分) |
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 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