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回答有关问题: ⑴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4分) ⑵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4分)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4分) |
答案
⑴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2分) 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2分) ⑵特点: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2分) 思想根源:继承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西方的民主思想。(2分) ⑶发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答对一个要点得2分,该问得分不超过4分。)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下列哪一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A.“更不言一,亦不言理” | B.“各从所好,各聘所长” | C.“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 D.“是非决于学校” |
|
《贞观政要》卷一记载,唐太宗统治期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长空,牛马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表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如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对此材料反映的本质意图是( ) A.唐太宗统治期间,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 B.贞观年间粮食用过于求,社会和谐 | C.唐太宗时期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 D.对统治阶级歌功颂德 | 有人认为对康熙应该重新评价。中国近代的落后,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巨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改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此评价采用的方法是( )A.全球化理论 | B.文明史观 | C.辩证法 | D.阶级分析法 |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
年代
| 初等教育
| 中等教育
| 高等教育
|
| 学生数
| 在校生数
| 学生数
| 在校生数
| 学生数
| 在校生数
| 1949年
| 34万
| 2400万
| 5219
| 127万
| 205
| 11.7万
| 2003年
| 49.13万
| 1.25亿
| 10.09万
| 9115.13万
| 1911
| 1175.05万
| 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211工程”的推动 ③我国人口的持续大幅度增长 ④《义务教育法》的出台 | 很多游人在爱迪生纪念馆前留言,其中不确切的留言是A.你把光明带给人间 | B.你让我在大洋彼岸听到你的声音 | C.你吹响了第一次能源革命的号角 | D.你使我站在了奥斯卡的领奖台上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