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一文中写道:“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孙中山的言论主要反映了A.民族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孙中山在《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一文中写道:“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孙中山的言论主要反映了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好前景 | B.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 C.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 D.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工商业的热切希望 |
|
答案
D |
解析
材料中的描述不是现实存在,只是对未来的一种希望,尤其是工业、商业,之所以强调上海,也是因为上海的工业商业发展较快。 |
举一反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风俗习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这种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国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民众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此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现代化方面有何进展? 材料三 19世纪50年代上海知识界曾经有人对国家不正式开设外语学校不满,认为当时会几句外语的“类皆无赖、赤贫、愚蠢、寡识之流,于其政治得失、制度沿革毫不关心。至于中国文士,多鄙之而不与交,于其性情日益隔阂,于其国政民俗,终罔有所知”。60年代签订《北京条约》时由于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而屡屡吃亏的清政府吸取了教训,开办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校——同文馆。与此同时,上海等地在通事(注:翻译)、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这种英语读音不准。而且所用汉字与汉字本身的字义相距甚远,所以颇令人匪夷所思,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 ——摘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国掀起了一股持久的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热潮……今天世界上又到处涌动着学习汉语的热潮,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成为年青人的新宠……目前海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100个国家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 ——摘自孙逊《世界“汉语热”与当代大学中文系的使命》 (2)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推动国人学习外语的因素。(3分)分析材料四所述“汉语热”兴起的时代背景。 材料五 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
年份
| 人力车
| 马车
| 轿子
| 马
| 自行车
| 摩托车
| 汽车
| 公共汽车
| 有轨电车
| 1889
| 6984
| 544
| 9
| 11
| 0
| 0
| 0
| 0
| 0
| 1926
| 14600
| 0
| 0
| 0
| 3459
| 194
| 3764
| 172
| 922
|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 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 ——《上海研究资料》 材料六 国产“和谐号”CRH3型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运行试验中创出394.3公里的时速的场景。它也预示着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 (3)材料五、材料六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进步,请分析推动近现代中国交通事业进步的原因? |
为了实现“礼”,孔子提出的主张是 A.“发明本心” | B.“格物致知” | C.“正名 | D.“致良知” |
|
下列关于荀子的思想主张正确的是①人性生来就是善的 ②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③治理国家应礼法并施 ④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 |
董仲舒主张君主应该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③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④君主集权,无需限制 |
四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法国总理蓬皮杜在日记中写道:“这个日子终于来了。现在是人们讨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刻了。”这个日子应该是 A.原子弹试爆成功 | B.杂交水稻“南优2号”培育成功 | C.“东方红—Ⅰ”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 D.“银河—Ⅰ”型计算机问世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