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七律•长征》,回答下列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七律•长征》,回答下列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2)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会议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 (3)根据你所学知识,说明长征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哪些困难? |
答案
(1)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根本原因: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的领导。(2)遵义会议;意义:在***正确的领导下,逐渐摆脱军事上被动局面,在革命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主要有自然环境的恶劣、军用物资的短缺、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红军内部的分裂、党内的分歧、民族问题等(言之有理即可)。 |
解析
本题的***《七律•长征》诗词只是提供一个背景材料进行分析,诗词中只是提供了很少的有效信息。因而学生联系课本知识加以运用就有很好的余地。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知识,如:遵义会议是克服党内长期的意见和分歧,材料中提供自然环境的险恶,渡金沙江说明是有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等。 近几年高考,诗词歌赋成为高考背景材料的一个亮点和考试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如考查过杜甫的诗、建安文学、***的诗词等。有些与备选项有直接的关系,有些与备选项关系不大,只是提供一个背景材料而已。由于诗歌、词曲的产生有着广泛的社会背景,大体能够放映出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民族甚至外交政策状况,而中国的诗歌、词曲又如此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所以就有更加广阔的考查空间。 |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克伦威尔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领袖。他发挥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击败王军,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也有人指责他是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暴君之一。恩格斯说“他是兼罗伯斯比尔与拿破仑于一身的人。”丘吉尔说:“克伦威尔在许多方面和现代的独裁者不是一种类型”。最有意思的是英国传记学者艾诗里,1937年在《克伦威尔—保守的独裁者》一书中力陈克伦威尔的专制、独裁与保守;而20年后出版的《克伦威尔之伟大》却把克伦威尔说成了伟大的民族英雄,并为自己以前的认识而悔悟。 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克伦威尔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 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 谨慎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文雅是滑稽与呆板之间的中庸 高尚是卑屈与顽强之间的中庸 娇柔是病态与坚韧之间的中庸 材料2:好奇心是人类了解自己和环境的一种基本需求,如果没有好奇心,人类将永远停留在懵懂无知的阶段,问题是引导好奇心的基本想法。如果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意在了解世界和人类自身,那这些问题就是哲学问题。甚至可以这样说:技术专家力所不及的问题,便可称为哲学问题。例如: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等等。 材料3: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曾下过三个论断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人是理性的政治动物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1)材料1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政治观点?他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2)根据材料2、3,请你说一说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什么?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唐太宗在打败东突厥后就如何处理东突厥问题君臣的意见如下: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降唐者尚十万……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之,宜悉徙之河南兖(今山东兖州)、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首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服……国分则弱而易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赌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温颜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为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而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其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首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五月,辛末,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处理突厥的三种意见(不得照抄原句)。 (2)唐太宗最终决定如何处理突厥的? 有什么作用? (3)唐太宗处理突厥问题反映了贞观年间的政治特点是什么?根据你所学知识,你认为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还有哪些?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决意主留,对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佐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地原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揽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三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帮矣。 ——江日生《台湾外记》 (1)台湾弃留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2)施琅的观点如何?理由有哪些。 (3)康熙的决策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柏拉图:人类虽然可以通过感觉认识到各种具体事物,但这些事物处于不断的衰败变化之中,在这些不断变化的背景之后,始终存在一种完美的、不变的东西,就是“理念”。例如世界上有白猫、黑猫等一系列的猫,柏拉图认为之所以有猫的概念,是因为神创造了本质的“猫”,而且只创造了一只,其它的都是模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反映了柏拉图那种哲学观点,其核心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