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分析中学历史课本长短利弊,并评价中学历史教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分析中学历史课本长短利弊,并评价中学历史教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高考真题难度:来源:
请分析中学历史课本长短利弊,并评价中学历史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学历史课本长短利弊
教材是学校教育目标的直接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各种教科书、参考书以及活动指导书,在课程建设和育人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和中介。对学生来说,教材是学生学习和认识的对象,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能力、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奠基石。《历史Ⅰ》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政治活动,而政治活动又总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每个专题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种政治制度的缘起、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历史的联系中、在贴近时代的对话中获得启示,从而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世界。《历史Ⅱ》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进程中的重要史实。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的社会生产或经济活动总是与一个社会中的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以及经济活动的效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把握这三个方面也就把握了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种经济制度或经济现象的缘起、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古今相通、中外相联的视角里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展望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更好地懂得经济活动当以人为本的道德诉求,更好地理解科技与生活的人文情怀。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伴随着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程,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也不断演进,从而以其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深邃和精湛,不断充实着文明的宝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线索,同时它们又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和借鉴,以其丰富和多元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和相关人物,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升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就是学习《历史Ⅲ》的重要目标。每个专题都从特定的地域或类型出发,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每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看到思想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和基本特征,能从历史的角度看到它们之于人类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每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思想大家、科学巨匠的伟大和卓越,让我们不得不对他们肃然起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演进进程中的重大改革。改革和革命是社会发展变化中最为常见的现象,改革则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进步,它是自上而下的、和平的、国家和政府的行为,是通过主动的政策调整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尽管改革以主动平缓的方式来进行,往往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但改革也充满了斗争性,也有流血牺牲,也有成败之分,因此,改革的举措与成败是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着重介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在社会史的宏大舞台上呈现金戈铁马、深思熟虑的历史人物。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涌现一大批著名的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历史人物,他们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思想家、科学家,都以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力的行动,有力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现行的中学历史课本基本是专题型的,无疑对知识的整合、挖掘起着很大的作用。课本中设置了学习思考、历史纵横等栏目,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核心,从而使历史学习的方式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研究型。培养学生在设疑、解疑、质疑的思维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同时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教育目标。课本中图文并茂、展示了生动的画面、增强了感性思维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现行的历史教材无视“球情”,人为地割裂了历史,学生无法建立时间框架、空间框架,前后无法连贯。
2.评价中学历史教育
利:(1)老师对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都有深入了解。了解该门学科的组织结构、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有效地准备教案。设立学生学习目标时将学生看做投入、自信的学习者;把对学生的生活真正重要的主题作为备课的基础;每学期都有大纲、教学目标、学生产出期望和一个教学日历;将要讲授的课是能为学生提供思想碰撞、和教材融会贯通、师生之间有互动效果的课;确立学生首要掌握的技能、概念和词汇量;对每一个单元的学习都采用参与式教学,包括技术的运用。
(3)教学材料能帮助所有的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收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图书馆资料和技术等;使材料同课程目标、学生需求以及学习方式相匹配。
(4)老师创造一个有助于学习的课堂氛围。教室布置合理、有吸引力和安全感;教室布局时常有变化、突出课程主题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充分体现多元文化和各民族传统。
弊:目前历史教学目标定位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三者之间缺乏有机的融合、互动。知识目标是教学的第一指向,其次才是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教学评价的核心是测定历史知识是否掌握,掌握多少问题,历史学习能力如何也是围绕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掌握多少来判定的。对情感、价值观的隐性考查具有严重的片面性且在教学评价中处于“零地带”。
(1)考试以及看待考试成绩。历史教学任务包括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以及通过历史向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要判断教学效果的好坏,必须看这三个方面的教学任务是否很好地完成。目前考试成绩成了区分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成了衡量教师教学成绩的主要依据。结果使考试成了教学的指挥棒,一切教育活动几乎都围绕着考试进行。凡是没有被列入考试范围的内容,教师不用教,学生也不愿学。
(2)中学历史教育仍然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现在的历史高考试卷历史味不浓了,咬文嚼字、追求晦涩似乎成了专家学者及命题人的通病。因而围绕高考的历史已经了然无趣。
举一反三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写道:“1977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希望工程”
B.“211工程计划”
C.“科教兴国”战略
D.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
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2007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12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
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
C.使社会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表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
B.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C.高考制度的恢复
D.《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题型:北京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