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4分)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4分)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 贾谊《治安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4分) 材料二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苏轼《东坡志林·论商鞅》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轼批驳商鞅的理由。(4分) 材料三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 (3)根据材料三,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与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变法。(2分) |
答案
(1)影响:人伦失常,亲情失和;贪财求利,自私自利(4分)。 (2)秦国富强是因为秦孝公励精图治,而非商鞅变法之功。(2分)商鞅变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严刑峻法激化矛盾。(2分) (3)统一度量衡;废井田,确立土地私用;奖励耕织;奖励军功(3分)。秦实现了富国强兵。(1分) (4)(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回答时要结合材料“(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及所学归纳总结。 (2)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评价一场变法不能以变法的成败、变法者的个性及个人命运为标准,而要从生产力的角度、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回答。对于本题要结合材料“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回答,但同时应注意评论者的立场,实际上不应受其影响。 (3)本题主要考察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属于基础性题目。回答时一方面要结合材料,另一方面要联系所学,材料中没有的就不应答出。从材料“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可知其内容主要有“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奖励耕战”。材料“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则体现了其影响:兵强国富‘称雄诸侯。 (4)本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的能力与方法。评价一场变法不能以变法的成败、变法者的个性及个人命运为标准,而要从生产力的角度、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回答。同时还应注意不要掺加个人恩怨与主观意识在里面,力求做到客观公正。 |
举一反三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其中,商鞅“诱”三晋之人的原因是A.壮大秦国兵力 | B.增强经济实力 | C.减少改革阻力 | D.削弱三晋民力 |
|
下图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措施实行的主要目的是
A.方便商业交换,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 B.方便百姓生活,有助手工生产发展 | C.方便物品衡量,有利国家实物分配 | D.方便政府税收,强调农业生产地位 |
|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由此可见,司马迁评价商鞅的标准是A.人的品行和个人的好恶 | B.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 C.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 D.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 |
|
我国古代的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该注意保护自己 | B.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
|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6分) (2)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4分) (3)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6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