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取”。“有君子之道,其使民也义”。材料二:《管子》指出:“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取”。“有君子之道,其使民也义”。材料二:《管子》指出:“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取”。“有君子之道,其使民也义”。
材料二:《管子》指出:“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
材料三:商鞅说:“上一(统一)而民平,上一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
材料四:《申鉴》(东汉荀悦)云“人主有公赋无私求,有公用无私费,有公役无私使,有公赐而无私惠,有公怒而无私怨。私求则下烦而无度,是谓伤情。私费则官耗而无限,是谓伤制。私使则民挠而元节,是谓伤义。私惠则下虚望而无准,是谓伤正。正谓赐予之正私怨则下疑惧而不安,是谓伤德。”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提出哪些征税原则思想?
(2)如何评价这些思想主张?
答案
(1)符合道义的原则(取之有道的原则);适度的原则;统一的原则;为公为民的原则(无私的原则)。 
(2)有利于稳定社会矛盾,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思想,维护统治;为后世改革家提供借鉴;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思想财富,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
解析
(1)符合道义的原则(取之有道的原则);适度的原则;统一的原则;为公为民的原则(无私的原则)。 
(2)有利于稳定社会矛盾,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思想,维护统治;为后世改革家提供借鉴;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思想财富,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
举一反三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
令、丞,凡三十一县,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该材料涉及到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
①废井田      ②奖励耕织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对商鞅变法所造成的结果,以下各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私有土地的法律地位
B.建立了取代奴隶制的行政区制度
C.促进了地主阶级力量的出现和壮大
D.初步建立起我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C.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趋势D.反映新兴地主的愿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摘自《谏逐客书》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丧社稷。”
——摘自《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12分)
(1)材料中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为什么?
(2)材料二中“务本”是指什么?“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作者对商鞅变法导致这一历史史实的态度如何?
(3)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看待商鞅变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评价历史事件需要尊重史实,但往往也会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下面是古人对某商鞅变法的评价:(8分)
董仲舒说:“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宦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1)董仲舒和苏轼对商鞅变法评价的分歧在那里?(3分)
(2)两人的出发点各是什么?(2分)
(3 )造成两人看法不一致的原因有哪些?(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