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摘自《谏逐客书》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丧社稷。” ——摘自《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12分) (1)材料中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为什么? (2)材料二中“务本”是指什么?“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作者对商鞅变法导致这一历史史实的态度如何? (3)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看待商鞅变法? |
答案
(1)材料一完全支持商鞅变法。“民以殷盛”。变法后,对老百姓来说负担仍比较重。 (2)重视农业生产。取消分封制,奖励军功,废除旧贵族特权。作者持否定态度 (3)商鞅变法触动奴隶主贵族利益,必然遭其反对。商鞅变法在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使秦国成为强国,这是历史进步。但是商鞅是地主阶级代表,所以人民负担仍较重。 |
解析
材料题题型的基本要求是要首先读懂材料的基本内容,然后根据题目的设问来作答。第(1)(2)问要注意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来分析作答。第(3)问要综合材料来进行评析,既要看到其积极性的一面,又要其局限性的一面。最后应该指出其阶级实质。 |
举一反三
评价历史事件需要尊重史实,但往往也会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下面是古人对某商鞅变法的评价:(8分) 董仲舒说:“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宦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1)董仲舒和苏轼对商鞅变法评价的分歧在那里?(3分) (2)两人的出发点各是什么?(2分) (3 )造成两人看法不一致的原因有哪些?(3分) |
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中不包括( )A.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B.有利于富国强兵 | C.商鞅有改革的勇气和气魄 | D.秦国的旧势力相对弱小 |
|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1)不再以山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人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与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山口。 材料二 (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人小授予宫爵。 (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呷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3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两个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3分) (3)比较雅典和秦朝政治制度对各自国家的影响。(4分) |
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导致的后果有 ①废除了世卿世禄制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展开变法。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 B.发展农业生产 | C.打击旧贵族势力 |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