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求自强,戊戌变法图立宪,辛亥革命建共和,在下列救亡图存活动中,中国逐渐汇入工业文明大潮。这些活动(   )A.反映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B.取得了反抗外

洋务运动求自强,戊戌变法图立宪,辛亥革命建共和,在下列救亡图存活动中,中国逐渐汇入工业文明大潮。这些活动(   )A.反映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B.取得了反抗外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洋务运动求自强,戊戌变法图立宪,辛亥革命建共和,在下列救亡图存活动中,中国逐渐汇入工业文明大潮。这些活动(   )
A.反映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B.取得了反抗外国侵略的胜利
C.完成了民族振兴的历史革命D.使中国走上了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道路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根据所学知识,近代中国人民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先后经历了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正式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器物和制度的反映,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经济近代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实践,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的过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一个过程,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开始于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晚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了新变化,资产阶级革命推出了英国、法国、美国等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始了近代化进程。20世纪的中国,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材料二:“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的历史„„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然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清王朝皇冠落地,整个社会却依然笼罩在传统文化氛围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晚期欧美国家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新变化具体指什么事件?(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为何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后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觉悟了的少数人是怎样学习西洋的?(2分)
(3)材料三中“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冲破传统文化的束缚而掀起的运动是什么?(2分)
(4)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贫穷、落后的国情,党和政府采取怎样的经济措施推动我们工业化的起步?(1分)
(5)你从中国艰难、曲折的近代化历程中得到什么认识?(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在遵旨筹议总理衙门购买外国船炮时,再度申说了其“造炮制船”的主张,表示:“至恭亲王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已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待。”
——《曾国藩全集》
材料二:1957年,苏联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美国,***也提出中国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英国。但总路线公布以后,一再加快赶超速度,先改为七年赶上英国,后又改为三年赶上英国。为了完成钢产量的任务,全国掀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几千万人上山炼钢,小高炉遍地开花。
材料三: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成败得失和现代化化建设成就的影响这个问题上,国外学者大致有三种看法:①中国改革是成功的,有些人甚至提出了“中国奇迹论”;②中国改革不成功,有人甚至提出了“中国崩溃论”;③中国改革取得了成功,国力提升迅速,但缺乏透明度,甚至有人提出“中国威胁论”。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曾国藩等洋务派开启中国近代化大门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历史背景,指出当时中国现代化建设赶超英国的“大跃进”是否可行?为什么?结果如何?(3分)
(3)试以“中国奇迹论”或者驳斥“中国威胁论”的相关史实加以佐证。(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
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
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有着辉煌文明的中国,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岁月。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的前列,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材料一 ***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1)材料一中所说的“近代以来170多年”应追溯到哪个事件?(2分)该事件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2分)
材料二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2)请分别列举出材料中所说“自强”、“变法”、“革命”所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6分)
材料三 在座的朋友们……决不要把***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大革命时期***的主张是对的……十年内战时期他是对的,当时也有一些同志搞错了,没有完全同意他的意见。抗战时期,全党承认***同志的领导,抗战成功了。到这次解放战争,更加证明其正确。           ──《学习***》
(3)材料中的“***的主张是对的”在哪次会议上首次得到了肯定?(2分)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2分)
(4)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道路,请说出***找到了一条怎样的强国富民的道路?(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02年的一天,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老人在聊天。张三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李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王五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六说:“我读过《申报》。”他们中肯定有一个人在说谎。他是(   )
A.张三B.李四C.王五D.赵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