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4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孝文帝的汉化政策。(6分)
答案

(1)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籍贯,迁都之民死葬洛阳;皇族改姓元氏;仿南朝制定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4分。答出四点即可)
(2)答案一: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移风易俗;加速了北魏社会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3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二:消除了鲜卑民族特性的全盘汉化;使拓跋贵族迅速腐化堕落;为北魏发展埋下了隐患。(3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三:综合答案一和答案二。(5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四:在答案三的基础上,需答出以下内容:改革必须在立足自身主体性和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先进文明,不能直接移植、生搬硬套。(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根据材料“迁都之意”“革衣服之制”“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诏改姓为元氏”“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中可以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可以提供四种答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分析。
举一反三
透过下图“北魏骑马武士陶俑”能获知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敌的战争情景 
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 
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 
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侯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
A.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
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
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麻桑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以限南北也。——《辽史》
材料二 以下为忽必烈的话:“汝未用南人(汉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必参用南人”,“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日以三纲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行” (忽必烈对太子老师的要求),“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场”。
材料三 每一次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长城南北不同的经济形态。针对这种不同,材料二中忽必烈是如何做的?(10分)
(2)中国历史上相似的改革还有哪些?结合两次改革的内容,论证材料三的正确性。(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古代新疆屯田垦荒发展史中,清代屯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在新疆开展的屯田活动,不仅对当时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其重大作用一直影响到新疆的近代。
清代在新疆最初以军屯为主,以后陆续兴办民屯、旗屯、回屯、遣屯等,为了巩固边防,稳定新疆,采取“边防与屯政相维”的方针,认识到“屯田一事,实为安边便民,足食足兵之良法”,把屯田作为长治久安的安边定国之策。在新疆各地,管理各种屯田的组织机构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三个系统。一是军屯属军事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军官兼任。二是民屯属地方行政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地方官兼任。三是回屯属维吾尔族地方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伯克官(维吾尔族地方官)兼任。道光帝时期,认真吸取清代以前历代政府长期集中在南疆地区屯垦,造成新疆历史上长期南农北牧局面的教训,在南北疆掀起了继乾隆朝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屯田的高潮。光绪三年(1877),左宗棠率清军收复新疆后,随即“招集流亡,修复水利,恢复屯田”,把新疆屯田进一步推向高潮,并为清军长期戍边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新疆屯田垦荒的主要特点。(8分)
(2)简析清代新疆屯田的历史影响。(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商鞅变法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不同问题是
A.国力落后B.实现统一C.地方割据D.民族关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