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承担国家的租税役C.限制地主土地兼并,均衡农民和地主土地D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
[ ]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C.限制地主土地兼并,均衡农民和地主土地 D.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
答案
举一反三
小张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张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
[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 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三 (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注:北魏分裂于534年) |
——以上材料均摘自《魏书》 |
请回答: (1)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是否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 ]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
——《魏书》卷一百一十 |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
材料二: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