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格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监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

王安石“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格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监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王安石“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格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监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农民坏于差役,……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勤忧而国不强。”(《续资治通鉴》)王安石为改变这些现状采取的措施有
①改革科举考试 ②实行将兵法 ③实行农田水利法 ④实行募役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和所温家宝知识,王安石为改变材料所述现状采取的措施有:改革科举考试,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实行将兵法,提高军队战斗力;实行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募役法等,①②③④项都符合王安石改革内容,故选A项。
举一反三
有人认为:“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王安石变法简论》)该观点
A.论据充分,结论正确B.论据充分,结论不正确
C.论据不充分,结论正确D.论据不充分,结论不正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的障碍。……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
——恩格斯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域,而弱者丧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四及神宗朝,荆人秉政……国事日非,膏盲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摘自《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五以下是历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天主教会遭到普遍反对的原因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态度是什么?(1分)为什么说加尔文的主张(与路德教相比)更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2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变法中顽固派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6)
(4)根据材料五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为此,王安石在改革过程中 
A.废科举以培养变革人才 B.增加进士科和武举
C.以经义策论取士   D.倡导八股以统一思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材料二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儒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义”或“经旨”而经国济民)。……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其考校进士,以策论高、词赋次者为优等,策论平、词赋优者为次等。诸科经旨通者为优等,墨义通者为次等。已上进士、诸科,并以优等及第者放选注官,次等及第者守本科选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定周敦颐为道学之开山,但又论:“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故程子平生不敢忘此数公,依旧尊他。”
——《朱子语类》
(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范仲淹认为当时社会存在哪些严重问题。(6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范仲淹的具体改革方法及其作用。(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  )
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