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 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
|
答案
B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募役法知识的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所以选B。 |
举一反三
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法的实施( ) |
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
|
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这表明他认为( )A.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态度 | B.最高统治者的才能决定国家命运 | C.社会治安状况是衡量朝政兴衰的标准 | D.改革教育与选官制度是根本大计 |
|
材料一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 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 则青苗之令行矣。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 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 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 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 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 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①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4分) ②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2分) ③在材料二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4分) ④材料三中赵翼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 说明你的结论。(5分) |
(13分)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 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 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 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 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历史风云网 材料二 有学者把王安石变法的某些措施称为: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和堪称“与 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那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抛开深刻的社会制度 根源,重要的一条是在执行过程中的扭曲,被异化为官员鱼肉百姓的“正当”手段,缺乏有 效的监督保障。比如,实行青苗法,政府规定利率为20%,官员擅自提到30%,结果新法实 行之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政府要平抑物价、抑 制私商,官员就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市场、货源、价格被政府高度垄断,百姓被盘剥更 严重。虽然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却难以持续,社会怨声载道,民不 聊生。 材料四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 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 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 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具有上述特点的措施并说明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 (2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