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柏利(率美国军舰)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柏利(率美国军舰)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 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 ——摘自(美国)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 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寮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植民业的政策。——摘自(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有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摘自(英国)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许多潜在的盟友”是日本社会中的哪些人?“长州和萨摩两藩领主” “学习西方”的直接目的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提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 (4分) (3)指出明治时代的日本西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3分) |
答案
(1)倒幕派等主张学习西方的维新人士(或:在同西方经济、文化接触中的获益者)。 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振兴日本民族、摆脱外来压迫。(3分) (2)政府派团赴西方进行有效的实地考察;政府部门 鼓励、推动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有选择、有侧重的向西方不同国家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人才;直接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未全盘西化,在精神上将神道定为国教,以确立对天皇的崇拜地位。(4分) (3)推动了日本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落后状态,为日本 摆脱民族 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日本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3分)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洋务运动,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两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材料一 材料二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三 1898年夏(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彻底改革法令,那段日子称为“百日维新”。……但是,这些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维新派缺乏经验,他们的法令只得让内心极不赞成的保守官僚去贯彻。……他们密谋策划,企图除掉皇太后和她周围的顽固分子。但是,皇太后却先行一步,她在军队的支持下发动政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图片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所采取的相关措施。(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6分) (3)指出两国君主对改革的态度,说明改革对两国君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柏利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中册 回答: (1)材料一中柏利的访问为什么不受欢迎?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潜在的盟友”的含义。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 ……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回答:(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向西方学习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材料三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回答: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 材料四 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 ——《大国崛起》解说词 回答: (4)材料四说明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曾出现什么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
(15分) 材料一:1872年,明治政府正式颁布《学制》,规定6岁以上的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推行“四民平等”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在这一体制下,日本共设8所大学、256所中学、53760所小学。此后,日本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到1900年,日本儿童入学率达到81%,1907年更高达97%,几乎所有的儿童全部入学。 材料二: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洋务派共兴办洋务学堂34所,其中外语学堂7所、军事学堂15所、科技学堂12所。 维新运动期间,从1895年到1898年,设立的新学堂达101所,但多为民办,规模不大。 1904年,清政府颁行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实行近代教育制度,比日本晚了30多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9分) (2)分析教育改革的差异对两国近代化的不同影响?(6分) |
(26分)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材料二:日本的第一个防灾法是《备荒储蓄法》,制定于明治13年,即1880年。之后,日本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专项灾害防治法律。1961年日本更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这是日本灾害应对的基础性法律。迄今已进行了23次修改,平均每两年修改一次。可以说,日本的防灾法律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吴飞《日本防灾立法的体制和精神》《中国改革》2008年第7期 材料三:国土厅防灾局是日本中央防灾会议的日常办事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全国防灾对策。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都制定了防灾对策规划。日本的都、道、府、县、市的消防局和消防队是地方紧急防灾对策本部所属的紧急救助队伍。日本重视建设“城市防灾中心”及完善公众社区的自救体系发挥着平时可进行防灾培训和对居民科普教育的基地的作用,遇到灾害时可起到防灾对策场所的功能。 ——吴飞《日本防灾立法的体制和精神》《中国改革》2008年第7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6分)结合史实从政治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三在救灾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6分)结合近代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分析日本救灾减灾成功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反映出历史学的价值是什么?(2分) |
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有一些历史人物做出了巨大贡献。回答9—10题 小题1: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领袖级人物,其中被誉为“东方伏尔泰”的启蒙运动旗手是小题2: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其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他发表的奠定了变法思想基础的著作是 ( ) ①《变法通议》 ②《孔子改制考》 ③《新学伪经考》 ④《仁学》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