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为追寻独立、民主、自由和富强之路,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下列图片所示文献中,能够反映资产阶级这种探索的有①②③④

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为追寻独立、民主、自由和富强之路,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下列图片所示文献中,能够反映资产阶级这种探索的有①②③④

题型:江苏会考题难度:来源:
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为追寻独立、民主、自由和富强之路,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下列图片所示文献中,能够反映资产阶级这种探索的有
答案
举一反三
题型:湖南省会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吉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0111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B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
[     ]
A.《民法大全》
B.《权利法案》
C.《资政新篇》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学习与创新
材料一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孙中山在捍卫“民国荣光”的过程中有何重大理论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有什么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建设与发展
材料三 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仅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在1926——1937年,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
——摘自《星岛环球网》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到1936年”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三 反思与继承
材料四 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地开展外,在其他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材料五 山东很多城市与中国其他许多大城市的路名相同,如济南与广州的中山路、青岛与上海的民生路等。
(4)根据材料四、五,如何看待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作了怎样的规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反映当时孙中山按照什么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中关于“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 “……敢披沥肝胆为国民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资料)

材料二 从1912年宣称民族主义目标已达,中间差不多有七年半的时间,孙中山基本上不谈论民族主义。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才重新把民族主义作为他的一大目标。而且其民族主义明确的是以反对帝国主义为内容。如1919年11月,在同即将赴法留学的青年谈话时说:“中国还是一个贫弱的国家,事事都受世界列强的干涉和压迫。我们全国同胞,尤其是知识分子,必须大家齐心参加革命,才能使中国得到独立、自由和平等。”又如,1924年1月,孙中山发表《关于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宣言》,其中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2006年11月21日《北京日报》

材料三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一个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单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族观的核心内容?该“民族观”在1911年的民国政府中是如何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立足中国国情批驳材料二英俄“新思想”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责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