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

题型:福建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南女,无少长,皆就役。——《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家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辛白马坂以观之。——《旧唐书》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 “民生主义,就是要四万万人都有饭吃,并且要有便宜的饭吃”; “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 就在“打破社会上不平等之阶级”。…… “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三 二战后,欧洲社会福利国家出现。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在高福利的瑞典,失业工人领取的失业津贴相当于原工资收入的90%,而且可以领取300天。——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材料四 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机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化时代,人们开始享受电灯、电话、汽车、飞机、化学工业等发明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人们的民生民计得到极大的改善。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把人类带入信息化时代,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成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之中,民生民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和迈进。 (1)依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目的和基础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4年后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与1905年有何新变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欧洲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福利国家制度实施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民生问题的材料,你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
(1 )态度:隋炀帝置百姓于不顾,仍然征发兵役、徭役;唐太宗关心民间疾苦、重视赈灾。举措:减省诸司进奉(戒奢从简);减轻徭役;救济灾民;亲临灾区了解灾情。
(2 )目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抑制贫富分化;实现阶级平等。基础:大力发展实业( 或资本主义工商业) 。变化:1905 年办法是实现平均地权,将土地国有,做到家给人足。1924 年的办法增加“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  ,防止私人资本垄断国计民生。
(3 )特点:社会保障覆盖面宽,具有普遍性;社会保障项目资助金额高。原因:①经济:新科技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社会物质财富剧增。②政治:战后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导致的贫富分化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资产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盛行;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
(4 )启示:依靠科技发展推动民生改善;民生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重视民生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与时代相适应;统治者(统治阶级)注重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民生问题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解决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举一反三
孙中山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
A.民本思想  
B.民生主义思想 
C.民族主义思想 
D.民权主义思想
题型:湖南省会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审,则上尊而下不侵……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1)依据材料一,比较韩非子和西塞罗对法治的看法有何不同?两者的主张对后世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无论国家采取什么形式,统治者应该以正式公布的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来进行统治。”“政府的权力不可能是无限的,它不可存在一个人手中;立法权和执行权该由不同的人员行使,法官应该独立”“而且行政受法律的约束”。“处在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准绳,这种规则为社会的一切成员所共同遵守” 。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政府论》
“我国乃系老专制国,完全为人治人力”,“民主政治赖以维系不敝者,其根本存于法律……,,“凡属国人咸属平等”, “何谓五权分立?盖除立法、司法、行政外,加入了弹劾、考试二种是已。”“司法为独立机关”。  ——《孙中山: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开创者》
(2)依据材料二,概括洛克和孙中山法治思想的相同点。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法制建设的成就。并分析近代西方确立典型的法治社会的主要原因。
                                                                                                                                                                
题型:辽宁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孙中山认为:“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对此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①受到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    ②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③认为可以吸收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有益因素    ④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题型:湖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 
请回答: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这场“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天津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民国初年,孙中山针对民众出现的放弃理想社会的思想,为革命建设事业提出了新的思维方式是[     ]
A、“知易行难”学说   
B、“知难行易”学说 
C、“三民主义” 
D、“三大政策”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