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协调机制是指大国间通过会议来决策,按照协商一致、责任与干预等共同规则,来应对国际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冲突与危机的一种国际关系机制。其中,首脑会议是大国协调的一种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大国协调机制是指大国间通过会议来决策,按照协商一致、责任与干预等共同规则,来应对国际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冲突与危机的一种国际关系机制。其中,首脑会议是大国协调的一种重要决策程序。 阅读下列资料: 材料一 : 1919年的巴黎是世界的首都。举世瞩目的巴黎和会正在这里召开,和谈者都是举足轻重的国际要人,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以及法国总理克雷蒙梭成了和会的“三巨头”。在这里各国政要互做交易、制订条约,创建新国家和组织,甚至一起吃饭,一起去剧院看戏,他们一起上演了近代世界发展的悲喜剧。 ——玛格丽特·麦克米兰·《大国的博弈:改变世界的180天》 材料二 :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他们的外长、参谋长和顾问的陪同下,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和雅尔塔举行了八天会谈,史称克里米亚会议或雅尔塔会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继德黑兰会议之后的第二次三大国首脑会议,是协调战争末期盟国作战计划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务的重要会议。 ——侯成德·《苏美英首脑雅尔塔会议》 材料三 : 八国集团 (G8), 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组成。八国集团成员国人口约8.8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4%,八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65%,2008年达到33.9万亿美元。 1975年11月,法国、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和意大利六国***在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召开最高级经济会议,会议确立了年度首脑会晤机制,接受了浮动汇率,提出当前“最紧急的任务是保证经济恢复和解决失业”。加拿大在次年加入了这一机制,七国集团由此形成。 七国集团成立之初,首脑会议主要围绕经济发展的主旨进行讨论。 材料四:随着国际形势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首脑会议也将重大的政治问题列入议程。21世纪以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议题已拓展到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包括气候变化、信息技术、文化冲突、粮食安全、能源等前沿问题也都成为会议议题。近年来,八国集团开始日益重视同中国发展关系,积极邀请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参与对话,以加强相互间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沟通和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诸多挑战。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并行的全球治理机制。 ——新华网·《八国集团及其首脑会议》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的相同之处?(6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会议对战后形势的积极意义。(6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75年六国首脑会议为何提出当前“最紧急的任务是保证经济恢复和解决失业”?(4分) (3)依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八国首脑会议出现了哪些变化?(8分)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80年代以来变化的原因?(8分) |
答案
(1)相同点:大国以实力为基础,协调矛盾,安排战后国际秩序(或划分势力范围)。(6分)加速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民主政治与和平的建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 (2)原因: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解体(美元危机)、中东石油危机、严重的经济危机。(4分,答“中东石油危机引起资本主义世界的 经济危机”可给满分) (3)变化:议题多元化,由经济领域拓展到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涵盖了几乎所有全球性重要问题;开始出现与发展中国家的对话;由大国的内部协调机制朝着进行全球治理机制的方向发展。(8分) (4)原因: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明显,各国间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八国集团成员国的优势实力。(8分)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近期,以日本、德国、印度和巴西组成的“四国争常团”正在竭力要求获得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这实质上反映了A.联合国实行改革是当务之急 | B.国际关系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 | C.军国主义势力正在抬头 | D.世界一体化正在加强 |
|
当今世界新旧格局的交替是指A.由两极格局到形成多极格局 | B.由意识形态对立到经济实力竞争 | C.向多极化发展,但新格局尚未形成 | D.由国际经济旧秩序向国际经济新秩序过渡 |
|
苏联解体是一系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的结果。与苏联解体直接相关的事件是A.不结盟运动 | B.日本的崛起 | C.欧共体的建立 | D.八一九事件 |
|
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国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圭、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材料三 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边界地区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 2001年6月,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为加强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特点和意义。(16分) (5)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4分) (6)结合本题材料和所学政治常识,分别说明中国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出发点和有利条件。(10分) |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总趋势是什么?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