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孙中山先生此观点 ( )A.反对个人自由,追求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孙中山先生此观点 ( )A.反对个人自由,追求国家富强 | B.对民权主义产生动摇 | C.重视国家的自由,不排斥合理的个人自由 | D.受中国传统专制思想影响 |
|
答案
C |
解析
根据所学史实孙中山认为个人自由应该服从国家自由,两者辩证统一。故选C。 |
举一反三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英国尊贵的先生们不剥夺美洲的自由就不满足的时候,看来有必要采取某种措施,避开这一打击,并维持我们祖先给我们的自由……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但是拿起武器应该是最后迫不得已的手段。 ——华盛顿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到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材料二 印度的背景传统以及当时的条件,非暴力是唯一可行和有效的方法。印度人民被解除了武装,不知道如何使用武器,既缺乏从事有组织的暴力的物力,也缺乏训练,在这种 情况下,使用暴力方法反抗英国是愚蠢的,会遭到英印当局轻而易举的镇压,而恐怖主义的 暴力行为则是政治不成熟和***者绝望情绪的表现,不可能动摇强大的有组织的政府。 ——尚劝余《尼赫鲁与甘地在印度民族民主运动方法问题上的分岐》 (1)根据材料一分析华盛顿对英王的态度,并概括指出北美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用这种方式的原因。(9分) (2)从阶级属性和斗争对象方面指出华盛顿和甘地领导的斗争的共同之处。其斗争结果有何不同?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民族解放斗争方式的认识。(6分)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严复与梁启超都是近代中国具有极大影响的宣传家,在维新变法时期,由梁启超担任主笔的《时务报》与严复创办的《国闻报》南北呼应,作为同业,他们二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政治上的一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人仍然坚持君主立宪,走改良主义道路,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极为恐惧。辛亥革命爆发后,梁启超认为中国需要循序渐进,而袁世凯当初的民国是比较符合梁启超理想的。所以民国初年他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但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扼***了梁启超的政治理想,梁启超于是转向倒袁。而严复在戊戌政变后继续固守自己的立宪主张,甚至在二十世纪初参加了为袁世凯复辟做鼓吹工作的“筹安会”。……在袁世凯帝制复辟发生之前,严复对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贡献,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他曾致信梁启超说:“连日晤谈甚欢,引为平生快事。近年来,国家多故,朝野不宁,然治之之道,确如老弟所言,必先安内固本,尔后方克对外。”经过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等一连串重大变局之后,严复由于政治上的孤立,加“以肺疾缠绵,几于闭门谢客”,使他日益限于保守落伍,其间也自然关涉那些与他有过一定关系的人和事,而对梁启超的议论与评判尤多。晚年严复依然承认,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梁启超确实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他曾写道:“吾国自甲午、戊戌以来,变故为不少矣。而海内所奉为导师,以为趋向标准者,首屈康、梁师弟。顾众人视之,则以为福首,而自仆视之,则以为祸魁。……今夫亡有清二百六十年社稷者,非他,康、梁也。”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严复与梁启超“保持着政治上的一致”的重要史实。(6分) (2)依据材料,指出严复对梁启超历史地位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心人。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 ——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 1928年,印度国大党的重要***尼赫鲁在铪甘地的信中写道:“我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不公正的评价,将它的不足之处过于夸大了。” ——马克垚《西方文明史》 虽然身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起来了。 ——詹尼·索弗里(意)《甘地与印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应该如何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9分)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前后,李鸿章在信函中多次论及对日本的认识:“日本……惟诸侯擅权,有似列国纷争。近撤各藩回京,实无图我之心。”“该国向非中国属国,究之距中国近而西国远,笼络之或为我用,拒绝之则必为我仇。”“日本……精通中华文字,其甲兵较东岛各国差强。宜先通好,勿使西人倚为外府。”“今诚中外上下戮力同心,于储才、裕饷、选将、练兵、制器、造船之道,一一讲求,如越王勾践之卧薪尝胆,诸葛武侯之广益集思。一面则泰西诸国可交者,隐与联络,结为外援,俟一二十年后确有把握,然后举一最无礼之国,揭其罪状,布告同盟,用全力而挞伐之。” ——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 材料二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上奏朝廷,详细阐述了他对日本的新认识,奏云:“目前惟防日本为尤急,询属老成远见。该国近年改变旧制……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煤铁矿,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今虽勉强就范,而其深心积虑,觊觎我物产人民之丰盛,冀悻我兵船利器之未齐。将来稍予间隙,恐仍狡焉思逞,是铁甲船、水炮台等项,诚不可不赶紧筹备。” ——《李文忠公全集》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同治年间前后期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发生的变化。(9分) (2)简要评析李鸿章的上述认识。(6分)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为铁路之邦,则全国四通八迭,流行无滞;无铁路之国,动辄掣肘,比之瘫痪不仁。地球各邦今已视铁路为命脉矣。 ——孙中山1894年6月《上李鸿章书》 材料二 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弟刻欲舍政事,而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筑。于十年之中,筑二十万里之线,纵横于五大部之间。 ——1912年8月13日孙中山写给宋教仁的信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孙中山关于铁路建设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舍政事,而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筑”的政治、经济背景。(8分) (2)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谋划之“计划”有无实现?这一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状?(8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