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历史的奥秘材料一 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反映了犹大背叛耶稣的情节。 材料二 到底是谁将耶稣迷上了十字架?罗马教廷自16世纪后一直认为是犹太人。直到19

探索历史的奥秘材料一 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反映了犹大背叛耶稣的情节。 材料二 到底是谁将耶稣迷上了十字架?罗马教廷自16世纪后一直认为是犹太人。直到19

题型:海南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探索历史的奥秘材料一 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反映了犹大背叛耶稣的情节。 材料二 到底是谁将耶稣迷上了十字架?罗马教廷自16世纪后一直认为是犹太人。直到1965年,罗马教廷在第二次梵蒂冈会议上才正式“赦免”了犹太人的 “罪行”。从此以后,犹太人不再背负“害死耶稣”的沉重罪名,这让所有犹太人放下压在心口的一块石头。 ——岳麓书社《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三 2006年4月6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正式将一份遗失了约1700余年的《犹大福音》手稿及翻译套之于世。手稿记载,犹大其实是按照耶稣本人旨意 (注:耶稣授意犹大,完成上帝的救赎计划)而出卖耶稣的,犹大事实上是耶稣最喜欢、最信赖的门徒。手稿经过放射性碳定年、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影术、内文比对、古字比对等五种鉴定后,被认为货真价实。 ——《欧美文化史纲》
(1)名画《最后的晚餐》创作素材源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犹大福音》手稿能否为犹大平反?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犹大福音》手稿与《最后的晚餐》所反映历史时期基督教各自的发展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圣经》
(2)不能。理由:孤证不立,孤证可以证“实”,亦可证“伪”,对于历史现象的判断需要多种材料的相互印证;文献资料多半是人们在事后整理的,往往加入了人们的主观判断与解释,通常不如实物资料可信。
(3)前者:基督教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在罗马帝国取得合法地位并成为国教,信徒人数增加,在欧亚大陆广为流传。后者:基督教处于危机或变革时期,文艺复兴运动打破其思想束缚,基督教会的权力、威信和影响急剧下降,新的教派不断涌现。
举一反三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说民间把关公当成剃头业的祖师爷,对此解释较合理的是

[     ]

A、三国时期剃头作为一个行业在中国就已出现
B、关羽从军之前生活无着,曾以剃头、卖豆腐等为生
C、古人拿发比喻头,也可拿头来比喻发,关羽砍人家的头又快又准,就像剃头叉快又准一样,所以民间有人称关羽为剃头业祖师
D、易中天在此没有尊重历史事实,剃头业在中国出现是在清军人关之后
题型:湖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学习历史,须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关于国共关系的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1934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C、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D、2005年胡锦涛***和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会面
题型:福建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
A、《史记》的记载
B、史家的研究论文
C、秦简的记载
D、民间的传说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和中国秦朝的兵马俑。下列对两者的表述准确的是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广东省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 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 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士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