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代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

【题文】(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代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唐代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唐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到了宋代,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500年以后欧洲商队路线图

材料三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6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海外贸易的中心和贸易方式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8分)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经济带在地域上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有利因素。(6分)
答案
【答案】(1)海外贸易覆盖范围广;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海外贸易收益较高;海外贸易以丝绸、瓷器为主。(6分,3点即可)
(2)以大西洋沿岸为中心;殖民贸易为主。(4分)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活动的拓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4分)
(3)不同:增加了西南地区;与亚太地区紧密相连。(2分)
有利因素: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外交政策的调整;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民族政策的实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发展;(4分,4点即可)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可知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可知海外贸易覆盖范围广;“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唐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可知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可知海外贸易收益较高。
(2)本题考察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和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据图中可以看出贸易中心是在西欧;贸易的方式主要是殖民贸易。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杨的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萌芽以及殖民扩张的影响。
(3)本题考察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和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据图中可知旧的丝绸之路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再根据史料可知新丝绸之路新增加了西南地区;并与亚太相联系。因素方面主要说明是政治和经济上的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的发展;对外关系上的政策调整;世界范围上看是由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宋的对外贸易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影响;
举一反三
【题文】下图是隋唐时期著名城市分布图。对图中城市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唐朝丝绸之路的起点B.②是隋朝大运河的中心点
C.大运河的开通催生了城市③D.唐朝政府在④设立市舶使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我国太湖流域18、19世纪曾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 花作紫色,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布经久耐用,出口到欧洲,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
A.我国自然经济已开始逐渐瓦解B.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C.出口的中国棉纺织品质优价廉D.“紫花布”受英国上流社会欢迎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20分)国际间的互动与交流是历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16至18世纪世界白银的生产、出口和接收示意图
(1)观察上图,说明16至18世纪国际白银流动的走向。结合所学分析这种走向出现的原因。(8分)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揭开了近代中国留学潮的序幕,詹天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世纪初,中国出现留学日本的热潮。留日学生高达2万多人,黄兴等人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人物。五四运动前后,再次出现留学热潮: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较大发展。胡适(留美)、***(留法)、刘少奇(留苏)等人是这批留学潮中的著名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留学生的主要去向是苏联。1951年至1958年留苏学生共7493人,79.6%学习工科和理科。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中国有120多万人到国外留学,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2011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近现代中外留学发展变化的历程。(12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据明万历《休宁县志·风俗》记载,安徽商人“藉怀轻赀遍游都会,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视时丰歉以计屈伸。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这说明明代
A.安徽人最善于经商B.区域商人集团形成
C.商业经济非常活跃D.各地经济差距较大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自秦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以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但是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这一现象被史学家们称之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对外贸易和商业活动的推动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