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不管叫什么名称,中国的制度确实和欧洲人所知道的任何制度不一样。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封建主,即皇帝统治,而由一个极其庞大的机构掌握管理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不管叫什么名称,中国的制度确实和欧洲人所知道的任何制度不一样。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封建主,即皇帝统治,而由一个极其庞大的机构掌握管理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不管叫什么名称,中国的制度确实和欧洲人所知道的任何制度不一样。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封建主,即皇帝统治,而由一个极其庞大的机构掌握管理;这个机构就是从“文士贵族”中任用的非世袭的文官系统,或官僚系统,或官史阶层很多家族可以上升到“文士贵族”的地位而重又衰落下去
一一李约瑟《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
请回答:
(1)假如你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一名中央政府官员,当时你能够耳闻目睹秦始皇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2分)
(2)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假如中国唐朝时对高丽用兵,其运作程序如何?这种体制有何作用?(5分)
(3)假如你生活在北宋初期,有意从政,你将会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的?假如你有幸考中并在中书门下担任最高长宫,你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3分)
(4)假如你有幸穿越历史时空,对明太祖做一个加强皇权的访谈,你认为明太祖会谈到他的哪些措施?(2分)
(5)军机处是哪朝哪位皇帝设置的?设置的原因有哪些?其设置有何影响?体现了明清时期的什么时代特征?(8分)
答案
【答案】(l)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制定严酷的法律。(2分)
(2)程序: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兵部。(2分)作用: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3分)
(3)科举考试。(1分)局面:虽行使宰相职权,但被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了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分)
(4)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恃从顾问。(2分)
(5)清朝、雍正皇帝。(2分)原因:议政王大臣尝议制约了皇权;直接原因是为了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2分)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使君主专制选到顶峰。(2分)时代特征:封建制度衰落。(2分)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l)本问主要考查的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制定严酷的刑法,统一全国度量衡,焚书坑儒等。
(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程序: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兵部。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益,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皇权。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对科举制的评价: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比较公平公正,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假如你有幸考中并在中书门下省担任最高长官,你将会面临的局面:虽行使宰相职权,但被参知政事分割了权力。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5)结合所学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知识回答。雍正帝时为了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加强皇权,设立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反映的时代特征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明朝创立内阁、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举一反三
【题文】从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①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     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     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改编】(12分)制度建设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 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奂……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予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予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材料四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舰这一困局的?(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2分)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3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4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历代政府关于少数民族管理的各项举措中,不正确的是
A.秦朝在相当于“县”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同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道”
B.元代的宣政院是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C.清朝时期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