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陈康祺在《邮潜纪闻》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安徽)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与此相关最密切的是A.分封制B.

【题文】陈康祺在《邮潜纪闻》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安徽)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与此相关最密切的是A.分封制B.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陈康祺在《邮潜纪闻》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安徽)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与此相关最密切的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察举制D.郡县制
答案
【答案】B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作者推崇的并非是翰林和科举,而是一个姓氏甚至是一家之中接连产生翰林的事情,体现了宗法制中的家族观念,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
举一反三
【题文】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
A.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B.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C.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魏末北齐的孝廉秀才,则已是寒门出身的通路。至于北周根本选无清浊(门第高低)”这说明南北朝时期
A.察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形式
B.世家大族已经失去选官的垄断权
C.九品中正制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
D.选官变化顺应世家大族衰落趋势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A.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B.从市舶制度到实行海禁
C.从察举制到科举制D.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这表明(   )
A.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B.“君主专制”也体现民主性
C.皇帝制度经常遭到权臣的控制D.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劝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力役……” 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缙绅(指世家大族)耻焉。”
——《新唐书》
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委政狱吏,剪除宗技……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
——《旧唐书》
材料二     太后(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古来无道之君,好***者有石虎、苻生、齐明帝、北齐文宣帝、金海陵炀王,其英主好***者,有明太祖,然皆未有如唐武后之忍者也!”“真千古未有之忍人也哉!”
——赵翼《廿二史札记·武后之忍》
(1)据材料一,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9分)
(2)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赵翼对武则天的不同态度及其评价角度。(6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