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在外力挤压下可形成冰,表明雪的密度 冰的密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丽利用冰的密度,使用如下方法来估测积雪的密度:在平整地面的积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雪在外力挤压下可形成冰,表明雪的密度 冰的密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丽利用冰的密度,使用如下方法来估测积雪的密度:在平整地面的积雪上,脚向下用力踩在雪上,形成一个下凹的脚印,然后测量脚印的深度和 ,根据冰的密度就可以估测雪的密度。 |
答案
小于 积雪的深度 |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可知,同样质量的冰、雪,雪的体积大于冰,所以雪的密度小于冰。根据题意,整个过程中雪变成冰时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根据公式m=ρV. 设:人脚印的面积为S,雪的厚度为h雪,冰的厚度为h冰; 则雪的质量为:m雪=ρ雪Sh雪 冰的质量为:m冰=ρ冰Sh冰 则ρ雪Sh雪=ρ冰Sh冰 解得ρ雪=ρ冰h冰/h雪. 又知:h冰=h雪-h脚印; 冰的密度已知,所以还需要测量雪的深度和脚印的深度. 点评:本题考察了开放性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模型分析问题,虽然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质量、密度的关系,但是不会建立模型,本题也很难顺利求出。 |
举一反三
在研究弹力和弹簧的形变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将弹簧水平放置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在其下端竖直向下施加外力F,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用记录外力F和弹簧的形变量x作出F-x图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图线不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一种游标卡尺,它的游标尺上有50个小的等分刻度,总长度为49mm。用它测量某物体长度,卡尺示数如图所示,则该物体的长度是 cm。
(2)、一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某处,一小车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如图所示.图是打出的纸带的一段. ①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周期为T,利用图(b)给出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可求出小车下滑的加速度a=___ __. ②为了求出小车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_.用测得的量及加速度a表示小车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_______________. |
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评估交流等。一组同学研究“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与运动速度关系”的探究过程如下: A. 有同学认为: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能与其运动速度有关 B. 他们计划利用一些“小纸杯”作为研究对象,用超声测距仪等仪器测量“小纸杯”在空中直线下落时的下落距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验证假设 C.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同学们首先测量了单只“小纸杯”在空中下落过程中不同时刻的下落距离,将数据填入表中,如图(a)是对应的位移—时间图线。然后将不同数量的“小纸杯”叠放在一起从空中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b)中图线1、2、3、4、5所示 D. 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后,证实了他们的假设
时间(s)
| 下落距离(m)
| 0.0
| 0.000
| 0.4
| 0.036
| 0.8
| 0.469
| 1.2
| 0.957
| 1.6
| 1.447
| 2.0
| X
|
(a) (b) 回答下列提问: (1)(2分)与上述过程中A、C步骤相应的科学探究环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图(b)中各条图线具有共同特点,“小纸杯”在下落的开始阶段做 运动,最后“小纸杯”做__________运动。 |
引力常量的测量 (1)英国科学家___________通过右图所示的扭秤实验测得了引力常量G。
(2)为了测量石英丝极微小的扭转角,该实验装置中采取使“微小量放大”的主要措施是( )(多选)A.减小石英丝的直径 | B.增大T型架横梁的长度 | C.利用平面镜对光线的反射 | D.增大刻度尺与平面镜的距离 |
|
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 ____________ 电源的 ____________ 仪器.目前,常用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 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两种.当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频率是50Hz时,电火花计时器每隔__________ s打一个点.现在某学生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他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上,实验时得到一条纸带。他在纸带上便于测量的地方选取第一个计时点,在这点下标明A,第六个点下标明B,第十一个点下标明C,第十六个点下标明D,第二十一个点下标明E。测量时发现B点已模糊不清,于是他测得AC长为14.56 cm,CD长为11.15 cm,DE长为13.73 cm,则打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m/s2,AB的距离应为 cm。(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