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①,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②,遂决意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①,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②,遂决意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比年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至烦大兵翦灭。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诏奖谕之。(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注】 ①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②坎、离:均为卦名。③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④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弃疾间与之游       游:交往。
B.京令弃疾奉表归宋奉:呈献。
C.召见,嘉纳之嘉:高兴。
D.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辟:征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辛弃疾“有大略”的一项是(  )。(3分)
①劝京决策南向      ②弃疾间与之游 
③弃疾斩其首归报    ④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 
⑤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
A.①④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辛弃疾年轻时师从蔡伯坚,与党怀英一起学习,他曾经占卜自己的仕途,自己得《离》卦,于是决定南归。
B.偷窃耿京大印而逃的义端,是在辛弃疾劝说下才投靠耿京的,所以耿京迁怒于辛弃疾,辛弃疾斩其首归报,耿京的队伍就更加壮大了。
C.辛弃疾写《美芹十论》的起因是孝宗帝在恢复中原的问题上态度坚决,但因为朝廷与金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被实行。
D.盗贼连起,辛弃疾在全部铲平了盗匪之后,上书朝廷,分析盗贼起因,因此受到了皇帝的褒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5分)
(2)民不为盗,去将安之?(5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这样的)变故,拿什么复命呢?(得分点:“缘”、“期”、“何以”)
(2)老百姓不去做盗贼,离开这里将到哪里去呢?(得分点:“去”、“安”、“之”)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嘉:嘉奖。理解是词的含义要把实词放在原句及原文中理解,依照语境,不能凭空猜测。依照前文“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后文“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所以“嘉”的意思应是“嘉奖”。
小题2:
试题分析:②说的是辛弃疾与义端交往;③说的是辛弃疾不念旧情,以忠义为重。采用排除法,凡是含有②③项的都不能选,所以选A
小题3:
试题分析:B“耿京的队伍就更加壮大了”于文无据。原文中“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意思是“辛弃疾(并不理会),斩杀了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十分壮勇”。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语句要通顺。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1)“缘”、“期”、“何以”;(2)“去”、“安”、“之”。
附【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老师,与党怀英一起学习,一起被称为辛、党。当初(他们两人)占卜仕途,用蓍草占卜来决断,党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了北方,为金做事,而辛弃疾得到了《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度管束山东、河北的效忠大宋朝廷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做南归的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辛弃疾有时跟他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做事,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在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期限,(我如果)抓不到他,(您)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给了金帅,于是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说:“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杀了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十分壮勇。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犒劳军队,召见并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见耿京。正遇上张安国、邵进已经杀死耿京,投降了金(这件事),辛弃疾就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这样的)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在与金将饮酒,(辛弃疾)就当着众人的面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刑场将张安国斩首。
乾道六年,孝宗在延和殿召见大臣们,商量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于是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硬而直白,不被(孝宗)采纳。(辛弃疾)作《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辛弃疾,说他胸怀大志、谋略过人。(孝宗)召见了他。
不久,辛弃疾担任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当时,盗贼在湖南接连兴起,辛弃疾全都讨伐平定了他们。然后就上奏章说:“现在朝廷十分清明,可近年来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等盗贼相继兴起,他们都能一呼百应,杀死抢掠官吏、百姓,死尚且不顾,以至于劳烦大军来消灭(他们)。普通老百姓,郡府用搜刮(钱财)害他们,县衙用征收赋税害他们,官吏用索取(钱财)害他们,有钱有势的人用兼并(土地)来害他们,盗贼用掠夺来害他们,老百姓不去做盗贼,离开这里将到哪里去呢?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可是贪官污吏却迫使他们成为盗贼。希望陛下深入思考导致百姓做盗贼的原因,探求消除盗贼的方法,不要只依靠平息盗贼的军队。”皇上诏令褒奖他。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标字显进,正平高凉人也。标少豪侠有志气。魏孝昌中,尔朱荣杀害朝士,大司马王元徽逃难投标,标藏而免之。孝庄帝立,徽乃出,复为司州牧。由是标以义烈闻。擢拜伏波将军、给事中。元颢入洛,孝庄欲往晋阳就尔朱荣,诏标率其宗人收船马渚,标未至,帝已北度太行,标遂匿所收船,不以敌。及尔朱荣奉帝南讨,至马渚,标乃具船以济王师。
时东魏迁邺,太祖欲知其所为,乃遣标间行邺以观察之。使还,称旨,授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标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标颇有权略,能得边情,诱化首渠,民多来款附,乃有随标入朝者。时弘农为东魏守,标从太祖攻拔之。标父猛先为邵郡白水令,标与其豪右相知,请行诣邵郡,举兵以应朝廷。太祖许之,标遂行,与土豪王覆怜等阴谋举事,密相应会者三千人,内外俱发,遂拔邵郡。众议推标行郡事,标以因覆怜成事,遂表覆怜为邵郡守。
太祖以标有谋略,堪委边任,乃表行建州事。时建州远距邵郡三百余里,且深处敌境,然标威恩夙著,所经之处,多并粮附之。比至建州,众已一万。东魏遣太保侯景攻陷正平,敌众渐盛。标以孤军无援,且腹背受敌,谋欲拔还。恐义徒背叛,遂伪为太祖书,遣人若从外送来者,云已遣军四道赴援。因令人漏泄,使所在知之。标分遣讫,遂于夜中拔还邵郡。朝廷嘉其权以全军,即授建州刺史。时东魏以正平为东雍州,遣薛荣祖镇之。标将谋取之,乃先遣奇兵,急攻汾桥。荣祖果尽出城中战士,于汾桥拒守。其夜,标率步骑二千,从他道济,遂袭克之。
保定四年,迁少师。其年,周军围洛阳,诏标率义兵万余人出轵关助之。然标自镇东境二十余年,数与齐人战,每常克获,以此遂有轻敌之心。时洛阳未下,而标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标军。标以众败,遂降于齐。标之立勋也,有慷慨壮烈之志,及军败,遂就虏以求苟免。时论以此鄙之。
(节选自《周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稽胡:古族名,匈奴的别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遂匿所收船,不以敌资:帮助
B.乃遣标间行邺以观察之诣:到,往
C.请行诣邵郡 微:隐蔽,暗中
D.所经之处,多并粮附之赢:获得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标有谋略的一组是( )(3分)
①标乃具船以济王师                   ②乃遣标间行诣邺以观察之 
③与土豪王覆怜等阴谋举事             ④因令人漏泄,使所在知之 
⑤标率步骑二千,从他道济            ⑥数与齐人战,每常克获
A.①②④B.①③⑥C.③④⑤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标有豪侠义烈之气。大司马王元徽逃避尔朱荣的杀害时投奔杨标,杨标将他隐藏起来使他免于祸患。杨标也因此而闻名。
B.杨标不居功自傲。杨标暗中与邵郡豪门大族密谋举事,内外响应,攻取了邵郡,杨标认为是覆怜成就了此事,就让他做了邵郡郡守。
C.杨标向来声威显著。太祖任命杨标兼管建州事务,当时建州远距邵郡三百多里,然而杨标所到之处,很多百姓都归附了他。
D.杨标苟且投敌,节操不保。因与齐军作战常常获胜,杨标有了轻敌之心,他在协助围攻洛阳时兵败投降,当时舆论因此轻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标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
(2)时洛阳未下,而标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标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砺,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学。天会间,大军下河北,砺为军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与佣保杂处。韩昉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砺操笔立成,思致清婉,昉喜甚,因馆置门下,使与其子处,同教育之,自是学业日进。昉尝谓人曰:“胡生才器一日千里,他日必将名世。”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久之,改定州观察判官。定之学校为河朔冠,士子聚居者常以百数,砺督教不倦,经指授者悉为场屋上游,称其文为“元化格”。
皇统初,为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后改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州管五县,例置弓手百余,少者犹六七十人,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其人皆市井无赖,以迹盗为名,所至扰民。砺知其弊,悉罢去。继而有飞语曰:“某日贼发,将杀通守。”或请为备,砺曰:“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是夕,令公署撤关,竟亦无事。
再补翰林修撰,迁礼部郎中,一时典礼多所裁定。海陵拜平章政事,百官贺于庙堂,砺独不跪。海陵问其故,砺以令对,且曰:“朝服而跪,见君父礼也。”海陵深器重之。天德初,再迁侍讲学士,同修国史。以母忧去官。起复为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彦恭为使,海陵谓砺曰:“彦恭官在卿下,以其旧劳,故使卿副之。”迁翰林学士,改刑部尚书。扈从至汴得疾,海陵数遣使临问,卒,深悼惜之。年五十五。
(《金史》卷一百二十五)
注释:①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又称科场。②扈从:随从护驾。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香山寺。匿:藏匿
B.定之学校为河朔冠:帽子
C.置弓手百余例:按照惯例
D.海陵平章政事拜:(被)授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砺性刚直无屈②单于益骄,非汉望也
B.①因馆置门下,使与子处②后秦伐赵,拔石城
C.①韩昉见异之②虽才高于世,无骄尚之情
D.①海陵深器重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
⑵百官贺于庙堂,砺独不跪。
⑶彦恭官在卿下,以其旧劳,故使卿副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简肃薛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①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腻州军事推官。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老母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生以养。”母子遂相慈孝。人皆以公为仁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
拜参知政事。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日:"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邃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
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太师,薛奎父亲的赠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世皆不,而以公贵      显:显达
B欲天下,无细大          绳:约束
C. 太后不能言,           疾:痛恨 
D.太后不能,为改他服      夺:改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疾告归其政,                      B . 吾惭不及古人,俱后世讥我也
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蟹六跪二螯
C. 在衮冕也                         D. 数以告,得还第
可怪也欤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薛公少年聪慧,十余岁即能属文,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第;后来果如其言,薛公参与政事,辅佐皇上,成为宋朝一代名臣。
B.薛公为官之后,善解民疾,在莆田时因废除无名租而深为百姓感激;转任蜀地后更有善政,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善施恩义的人。
C.薛公临事持重明决,敢于坚持己见。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拜太庙,薛公直谏,阻止了太后;太后驾崩后薛公仍劝谏皇上,让太后穿天子礼服安葬。
D.薛公因病告老还乡,皇上善解人意,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照旧用处理政务;薛公去世后,太常根据薛公的功德,为他议定谥号为"简肃"。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1)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3分)
————————————————————————————————————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分)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①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贷》)
②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小题1:对以上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但却落了空,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孔子“莞尔而笑”,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
B.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子游引述孔子的话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问话。
C.孔子重视音乐教化,虽说各种音乐的境界有所不同,但都可以用来治理国家。
D.孔子开始用“割鸡焉用牛刀”戏谑子游,最终还是肯定子游的礼乐实践。
小题2: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牛刀”是喻体,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指      
                             (2分)
小题3: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